以 2018 年中国展览业重大活动以及获取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对 2018 年中国展览业的总体运行状况进行简要回顾,总结当前中国展览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 2019 年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促进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a000.jpg

一、2018 年中国展览业发展态势

2018年,中国展览业取得了靓丽的成绩,各级政府对展览工作更加重视,企业参与积极性提高, 行业国内外交流更趋频繁,总体呈现如下五个特征。

(一)境内展览规模不断提升,各区域发展差异化显著 2018 年,中国展览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均实现稳步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在已采集到面积信息的展览中,2018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793个,较2017年增加130个, 同比增长 3.5%;举办展览总面积为 12949 万平方米,较 2017 年增加 570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4.6%。 各区域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发展不平衡,华东地区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均领先于其他地区,占比 分别为 45.0% 和 41.0%;东北地区办展数量同比增速最快,达 37.4%;华南地区办展面积同比增 长最快,达 17.1%。在省市方面,上海、广东和山东办展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前三强,办展数量占 比分别为 19.5%、13.3% 和 9.5%,办展面积占比分比为 20.6%,21.1% 和 7.6%;上海举办展览数 量最多,广东省举办展览面积最大。 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所有规模展览中,5 万平方米以上中大型规模展览合计占比达 51.3%,中 国展览行业正逐渐向规模化办展转变。不同行业展览举办数量和规模差异化明显,轻工业展览在 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上均位居所有行业之首,占比分别为 39.9% 和 43.7%;服务业展览办展数量 和办展面积实现双增长,同比分别增长 13.4% 和 17.2%。

(二)赴境外参办展数量平稳增长,“一带一路”国家量质齐增 2018 年,中国出国参办展总体增速相对 2017 年有所回升,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参展项目数 量不断增多,展览面积稍有下降,参展企业数量与去年持平。截至 2018 年 11 月 13 日,全国 92家组展单位共赴 66 个国家参办展 1672 项,较 2017 年增加 123 项,同比增长 4.89%;展出面积 83.02 万平方米,较 2017 年减少 1.96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31%;参展企业 5.9 万家,与去年持平。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提速阶段,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办展稳步提升, 全国 76 个组展单位共赴 33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参办展 718 项,占参办展项目总数的 42.9%,同比增长 14.3%;展出总面积 37.7 万平方米,占参办展总面积的 45.4%,同比下降 2.8%; 参办展企业数 2.6 万家,占参办展企业总数的 44.5%,同比增长 0.6%。

(三)境外自办品牌展日趋成熟,国际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2018 年,中国各行业协会以及同行密切合作,努力构建会展经济交流平台,赴境外举办国家 级品牌自办展会。截至 2018 年 11 月 13 日,37 家组展单位共赴 45 个国家举办自办展 153 个,同 比增长 11.7%,赴巴西、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办展项目数最多,均为 9 项,共占出国办展项目总 数的 17.6%。 其中,由中国贸促会主办并邀请中非发展基金、肯尼亚工业贸易与合作部、肯尼亚投资局联 合主办的 2018 中国(肯尼亚)产能合作品牌展览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办,本次展会汇聚了来 自中国 15 个省、市、自治区的 81 家企业,展览面积达 4300 平方米,旨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 造业合作,提升肯尼亚的自主发展能力,展出内容涵盖核电技术、工程机械、农产品加工及设备、 汽车装备等众多领域,最终吸引了非洲国家约 6400 人次参观展会,订单数量约 92 个,成交及意 向金额达 750 万美元。

(四)展馆总供应量增速趋缓,市场整体租馆率提升明显 据统计,2018 年中国展览馆的数量与面积均保持增势,国内展览馆数量为 164 个,同比增长 7%;室内可租用总面积约 983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5%。年新建展馆数量虽然还保持 10 个左右的 增幅,但是年度新增展馆面积从 2017 年的 113 万平方米下降到 2018 年的 48 万平方米,增速下滑 约 8%,体现出新经济形势下,展馆总供应量的增速趋缓。 同时,2018 年全国展览馆市场整体租馆率提升明显,有 104 家展馆租馆率提高,比 2017 年 增加 4 个,占比达到 63%,表明展览馆利用率整体提升的发展趋势。其中,新疆国际会展中心 2018 年租馆率增加约 35 个百分点,是租馆率增量最大的展馆;临沂国际博览中心 2018 年租馆率 增加约 26 个百分点,位居第二;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 2018 年租馆率增加约 17 个百分点, 排名第三。这三家展览中心都是 2018 年新建成或新进入完整运营年度的,反映出新建场馆强大的 市场生命力。

(五)首届进博会成绩斐然,北京世园会筹办稳步推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创造了多项国际博览会纪录,参展国别范围、展位 面积、企业数量、企业质量、采购商规模、嘉宾人数都超出预期,共有 156 个国家、3 个地区和 13 个国际组织参加,其中二十国集团成员、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国家全部参展,58 个“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 35 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展,15 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王室代表出席开幕式;汇聚了 3617 家境外企业参展,其中 220 家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 30 万平 方米,130 多个参展国家成交总额超过 578 亿美元,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意向成交 47.2 亿美元。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 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10 月 7 日举办,是继 1999 年昆明世园会 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再次举办级别最高的国际性博览会。北京世园会筹办 5 年多来, 各项筹办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园区规划全部稳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前期布 展顺利完成,招展目标超额实现;票务销售工作启动,市场开发初见成效;智慧世园有序推进, 宣传推介不断升温;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保障体系逐步构建。

(六)展览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会展法规政策由管理类向促进类转变。从 1999 年大连会展业进行管理立法以来,中国在会展 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一直以政府管理为导向;然而,随着会展法律政策的逐步深入和中国 政府职能转化,会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始由管理类向促进类转变。2018 年部分省市会展法律法规 和政策明显体现了这种倾向。

二、中国展览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国展览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尚处于展览大国 向展览强国的转型期,展览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展馆建设盲目化,整体利用率偏低 部分地区展馆建设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存在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场馆利用率偏低现象,最 终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浪费;部分地×××府对展览业发展,规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建设过 多、过快,在建设展馆时并未考虑自身的区位、资源条件、当地展览市场需求及展览业发展的规律, 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纷纷建设新的展馆,最终导致区域性重复建设,甚至出现同一城市拥有多 个展馆的局面。 根据中国贸促会信息中心与中展集团中国展览信息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展览馆室内可租用 总面积约为 983 万平方米,发展规模和速度已超过许多展览大国,但是场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一般而言,展馆利用率达到 50%-60% 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多达一半以上的展馆 利用率低于 10%,仅为顶级展馆利用水平的 1/6,仅有 14% 的展馆能达到 30% 以上的利用率。

(二)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国展览业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不同产业展览举办数量和规模差异化明显。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借助于发达的经济水平,优越的 地理位置,展览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导致中西部地区展览业的整体发展较东部地区相差甚远。 根据中国贸促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在境内举办的展览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 和华北地区,三地区展览数量和面积均超过 70%,而华中、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 在展馆分布的地区差异上,展览中心基本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除典型的几个城市之外, 分布较为松散,且不集中。在产业结构分布上,2018 年,中国举办的展览主要以第二产业中的轻 工业和重工业展览为主,两者展览数量占比 65.2%,展览面积占比 70.0%,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 务业展览占比较低,占比仅在 20% 左右。

(三)专业化人才匮乏,管理效率较低下 当前,中国从事展览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项目组织、管理和策划等高素质人才较为稀缺, 严重影响了展览经济的质量和最终效益。 从专业人才培养看,面对日益增长的展览人才需求,在目前培养体制下,展览类专业性人才 输送不足,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较少;从展览从业人员的构成看,展览人才尚未形成职业化,从 事展览行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展览经验欠缺,且流动性大;从管理结构 看,展览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展览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造成展览的组织和管理混乱,同一批 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和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宣传促销到展场布置、 活动安排,甚至为参展商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均由同一批人承担,大大降低了展览的效率。

(四)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较滞后 当前,中国展览配套设施较滞后,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较低。在配套方面,中国各项设 施尚不健全,场馆设计和运作未做到人性化,仅考虑到场馆的建设,并未将住宿、餐饮、交通、银行、 翻译、旅游等配套贯穿于整个展览的前、中、后各个不同阶段。以交通系统为例,国外展览业成 熟国家交通网络完善,配置有专用货运站和集散中心,有的国家甚至设有专业机场,而中国大多 数展览举办地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设施欠缺,配套设施落后。比如,北京国家展览中心位于人口 聚集区,周边人口车辆流动频率较高,展览举办期间,极易造成拥堵,且展馆距离地铁口较远, 给参展企业和观众带来很大不便。

(五)国际化程度较低,市场地位不突出 相比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汉诺威世界汽车及车载装备展览会等 国际一流品牌展会,中国北京、上海、广州虽然也举办类似主题展览,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 品牌展览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国际化的展商比例较低,国际影响力不够。许多展览仅局限于国内 某个区域,规模偏小,综合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此外,政府对于展览活动的干预较多,市场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在境内外举办的展览大多由 政府、国有部门主办或参办。在二三线城市展览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往往采 取强制命令方式办展,造成企业成本过高,展览质量低下,展览市场主体尚未真正形成,一些展 览业机构产权界定不清、治理结构不合理、缺乏明确的经营策略,最终导致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 方式独立经营。

|内容出自:《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8》 51CTO博客-新社汇and微会动袁帅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