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七层模型

定义的功能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文件、打印、消息、数据库和应用服务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数据加密、压缩和转换服务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控制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端到端连接

网络层(network layer

路由选择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组帧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拓扑

 

应用层:OSI模型的应用层是用户与计算机进行实际通信的地方。当要访问网络时,则会用到这一层。

 

表示层:为应用层提供数据,并负责数据转换和代码的格式化。这一层类似翻译器,提供编码和转换功能。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会话连接。这一层也在设备或节点之间提供会话控制。他在系统之间协调通信,提供3中不同的方式通信: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传输层:将数据分段并重组为数据流。传输层提供的服务用于对来自上层应用程序的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并将它们组合为同样的数据流形式。它们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并且可以在互联网络的发送方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逻辑连接。

TCPUDP都工作在传输层,TCP提供可靠的服务,而UDP提供不可靠的服务。

传输层负责为实现上层应用程序的多路复用、建立会话连接和断开虚电路提供机制。通过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它也对高层隐藏了任何与网络有关的细节信息。

 

网络层:负责设备的寻址,跟踪网络中设备的位置,并决定传送数据最佳路径。

在网络层有两种类型的包。

数据包:用来在互联网络中传送用户数据。用来支持数据传送的协议叫被动路由协议(IPIPV6)。

路由更新包:在互联网络中,它用来向相邻路由器通告连接到网络的所有路由器更新信息。发送路由更新包的协议叫主动路由协议。主动路由协议有RIPRIPV2EIGRPOSPF。在每台路由器上,路由更新包用来帮助构架和维护路由表。

 

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的物理传输,并处理出错通知、网络拓扑和流量控制。意味着在使用硬件地址的LAN中,数据链路层将保证信息被传送到正确的设备上,并将来自网络层的信息转化成比特流形式,以便物理层进行传输。

数据链路层将信息封装成数据帧,并添加定制的包头,包头中含有硬件形式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在数据链路层中有两个子层。

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它定义了数据包怎样在介质上进行传输。在共享同一带宽的链路中,对连接介质的访问是“先来先服务“的。物理寻址在此处被定义,逻辑拓扑也在此被定义。(逻辑拓扑是信号通过物理拓扑的路径。)线路控制、出错通知(不纠正)、帧的传递顺序和可选的流量控制也都在这一层实现。

 

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  ,LLC)它负责识别网络层协议,然后对它们进行封装。LLC报头告诉数据链路层一旦帧被收到时,应当对数据包做何处理。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主机接收到帧并查看其LLC报头,以找到数据包的目的地。

 

物理层:有两个功能:发送和接收比特流。比特流的值只能是10----带数值的莫尔斯代码(morse code.物理层直接与各种类型的实际通信介质进行通信。不同种类的介质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这些比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