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天重构学习笔记2. 移动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常见的重构方式——移动方法,即将方法放置在更合适的类中,以实现职责划分明确,提升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通过示例展示了如何将CalculateInterestRate方法从BankAccount类移动到AccountInterest类。

摘要:由于最近在做重构的项目,所以对重构又重新进行了一遍学习和整理,对31天重构最早接触是在2009年10月份,由于当时没有订阅Sean Chambers的blog,所以是在国外的社区上闲逛的时候链接过去的。记得当时一口气看完了整个系列并没有多少感觉,因为这些基本上项目都在使用,只是我们没有专门把它标示和整理出来,所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现在突然接手这个重构项目,由于团队成员技术和经验参差不齐,所以有必要专门整理一个重构的纲要,当然这个系列也非常适合做新系统的代码规范参考,只要有代码的地方,这个重构规范就很有价值。周末也不想出去闲逛,因为在刚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没有亲戚或者朋友,所以才能静下心来两天时间写完这个重构参考规范。同时也感受了Windows Live writer写文章的快感。当然重构的整体架构得另当别论(整体架构在我的这篇文章有专门的讲解(http://www.cnblogs.com/zenghongliang/archive/2010/06/23/1763438.html)。大的架构设计好了以后,这些重构细节点就成了东风之后的大火,对整个项目也是至关重要。31天重构这个系列和《代码大全》、《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比较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简单、浅显易懂。那么我这些文章也都是学习Sean Chambers的31天重构的笔记整理,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个笔记有任何异议也可以指出。

具体也可以通过http://www.lostechies.com/blogs/sean_chambers/archive/2009/07/31/31-days-of-refactoring.aspx查看原文。

 

概念:本文所讲的移动方法就是方法放在合适的位置(通常指放在合适的类中)。

 

正文:移动方法是一个很简单也很常见的重构,只要是系统就会存在很多类,那么类里面包括很多方法,如果一个方法经常被另外一个类使用(比本身的类使用还多)或者这个方法本身就不应该放在这个类里面,那么这个适合应该考虑把它移到合适的类中。代码如下:

namespace LosTechies.DaysOfRefactoring.MoveMethod.Before
{
public class BankAccount
{
public BankAccount(int accountAge, int creditScore, AccountInterest accountInterest)
{
AccountAge = accountAge;
CreditScore = creditScore;
AccountInterest = accountInterest;
}

 

public int AccountAge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int CreditScore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AccountInterest AccountInterest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double CalculateInterestRate()
{
if (CreditScore > 800)
return 0.02;

if (AccountAge > 10)
return 0.03;

return 0.05;
}
}

public class AccountInterest
{
public BankAccount Account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AccountInterest(BankAccount account)
{
Account = account;
}

public double InterestRate
{
get { return Account.CalculateInterestRate(); }
}

public bool IntroductoryRate
{
get { return Account.CalculateInterestRate() < 0.05; }
}
}
}

移动以后大家可以看到BankAccount类的职责也单一,同时CalculateInterestRate也放到了经常使用且适合它的类中了,所以此重构是一个比较好的重构,能让整个代码变得更加合理。

namespace LosTechies.DaysOfRefactoring.MoveMethod.After
{
public class AccountInterest
{
public BankAccount Account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AccountInterest(BankAccount account)
{
Account = account;
}

public double InterestRate
{
get { return CalculateInterestRate(); }
}

public bool IntroductoryRate
{
get { return CalculateInterestRate() < 0.05; }
}

public double CalculateInterestRate()
{
if (Account.CreditScore > 800)
return 0.02;

if (Account.AccountAge > 10)
return 0.03;

return 0.05;
}
}
}

 

namespace LosTechies.DaysOfRefactoring.MoveMethod.After
{
public class BankAccount
{
public BankAccount(int accountAge, int creditScore, AccountInterest accountInterest)
{
AccountAge = accountAge;
CreditScore = creditScore;
AccountInterest = accountInterest;
}

public int AccountAge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int CreditScore { get; private set; }
public AccountInterest AccountInterest { get; private set; }
}
}

总结:这个重构法则在很多时候能让我们把代码组织的结构调整得更合理,同时也能给以后的维护带来方便。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ywsoftware/archive/2013/02/05/2892566.html

在车辆工程中,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悬架不仅关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还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为了深入理解悬架的动态行为,研究人员经常使用“二自由度悬架模型”来简化分析,并运用“传递函数”这一数学工具来描述悬架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自由度悬架模型将复杂的车辆系统简化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车轮和车身。这种简化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车辆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行为,同时忽略了侧向和纵向的动态影响,这使得工程师能够更加专注于分析与优化与垂直动态相关的性能指标。 传递函数作为控制系统理论中的一种工具,能够描述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在悬架系统中,传递函数特别重要,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路面不平度如何被悬架系统转化为车内乘员感受到的振动。通过传递函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频率域上的表达式,从中分析出悬架系统的关键动态特性,如系统的振幅衰减特性和共振频率等。 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通过使用MATLAB这类数学软件,建立双质量悬架的数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包括车轮质量、车身质量、弹簧刚度以及阻尼系数等。通过编程求解,工程师可以得到悬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据此绘制出传递函数曲线。这为评估悬架性能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工具,使工程师能够了解悬架在不同频率激励下的响应情况。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