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的小伙子Sebastian,现在在澳门路开着他的第一家咖啡店。他说咖啡在上海不仅是饮料,也是文化,他的目标是在中国开300家Cambio咖啡店。
瑞典来的Jesper,在他和上海的酒吧合作过后,发现了酒类在上海的巨大商机,便创办了First Cellars.com。
还有荷兰帅哥Pim,从国际大公司的设计总监,到创立自己的品牌Kate Wood,用了10年时间。虽然开在大商场里的那家门店生意更好,但是他总爱待在他乌鲁木齐路上的小门店里。
在上海,6个月以上常驻的外籍人士超过20万,除了各类跨国公司、研究机构的外籍职员,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在上海经营的老外店主。他们爱上海,也在上海找到了发展的机会。
精致和精明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上海曾经是“亚洲的巴黎”,历经百年的中西方文化交汇,咖啡、洋酒、饰品、艺术对上海人来说从来都不陌生,并成为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对精致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写进了上海的基因,“小资”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中国改革开放,国际品牌看到商机蜂拥而至,都将上海作为首选城市。然而,“识货”又精明的上海人,并不会只盲目追求大牌,他们对性价比高、有独特艺术性东西的偏爱,为很多外国店主提供了巨大市场。
“中国的咖啡被一些品牌卖贵了”,Sebastian说,“我的咖啡来自玻利维亚海拔2000多米的地区,品质非常好,价格只要20多块。来我咖啡店的客人,一半是住在附近的外国人,上海人占另一半,他们能很好地感受我的咖啡。为上海和中国带来性价比高的咖啡,是我的机会。”
Jesper也有同样的体会,“上海人很精明,他们不会一味追求法国酒,他们知道法国酒价格被抬得有些高,我们选择推荐一些其他地区的90+评级酒,非常受欢迎”。
而设计师Pim则对上海人的艺术品味赞不绝口,“很多上海人从我的橱窗路过,都会被纯手工的木质自行车吸引进来。我的木艺手机壳卖288元,虽然不便宜但是它们很受欢迎。”
现在,Sebastian在筹备他的其他分店,Pim5月的交易额比4月增长了30%,而Jesper的网站在继续招兵买马扩大规模。
上海的无现金支付超越世界
老外店主们,个个都是上海通,对中国的消费变化了如指掌。这几年,他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人都不用现金付帐了,所以支付宝等收款二维码也成为老外店里的标配。
进店的客人,如果是中国客人就会直接说“支付宝扫一扫”。现在连上海大妈都会说“hello”了,开店不用学“你好”,“支付宝扫一扫”却成为老外店主们一定要学会说的中文。
“我到中国10年了,我知道现在中国越来越少人用现金”,Pim翻看着交易记录,“4月份和3月份比,用支付宝付账的人又增加了20个”。
“用支付宝可以省信用卡的手续费,还可以省COD(货到付款)的5%费用”,严谨的瑞典人Jesper算着帐,“这样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促销活动”。
“客人自己扫码付钱就好,我们就专心作咖啡”,Sebastian的咖啡店只有他和另一个中国小伙子,但他并不担心忙不过来,“每天闭店前,也只需要看一下支付宝的账单,收了多少钱很清楚”。
Sebastian去过很多国家,他觉得给穷人放贷款的尤努斯很了不起。当他听说支付宝凭借商家交易的数据,1秒钟就能放贷款时惊叹不已,“我的目标是在中国开300家咖啡店,现在主要靠投资人,有了支付宝,我觉得未来成功的希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