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的架构模式
0.VIPER
为了减轻Controller层负担的方法,而VIPER架构其实是将Controller再细分成三层,分别是View、Interactor、Presenter,已达到减轻Controller层负担的作用。
- V: View 视图:在这里并不是指传统的UIView或其子类,事实上它就是UIViewController,在前面所说到,VIPER架构主要是将MVC架构中的Controller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而View(视图)层则是主要负责一些视图的显示、布局,用户事件的接受以及转发,基本的显示逻辑处理等等工作。
- I: Interactor 交互器:其为VIPER的中心枢纽,主要负责交互的工作,例如数据的请求(网络请求、本地持久化层请求)、某些业务逻辑的处理,在这里我们得到的数据是原始数据,需要经过解析处理转换成能够直接应用于视图的视图模型数据,所以我们需要用到了下一层Presenter(展示器)。
- P: Presenter 展示器:当我们在上一层Interactor(交互器)中获得原始数据后,我们需要将数据进行解析处理,比如我们在交互器中进行了网络请求,得到了json数据,若要将json中所包含的内容显示出来,我们则需要将json数据进行解析,展示器就是专注于数据的解析转换,将原始的数据转换成最终能够直接显示在试图上的视图模型数据。此外,展示器中还带有路由器Router,可以进行路由的操作。
- E: Entity 实体模型对象
- R: Router 路由器: 负责视图的跳转,因为使用VIPER架构需要进行各层之间的相互绑定,所以视图的跳转不能简单地使用原始的方法
1.MVC
2.MVP
什么是MVP?
- 主要针对移动端开发
- M:数据层(Model 例如:实体类 数据库 文件操作 网络操作等)
- V:视图层(例如UIView UIViewController)
- P:控制层(作用:关联M层和V层)
实现步骤: 定义规范:
- 1.定义M层
- 2.定义V层
- 3.定义P层
实现MVP: 注意:刚才定的接口,用于V层和P层进行交互(通过协议隔离)
- 1.实现V层
- 2.实现M层
- 3.实现P层
3.MVVM
4.MVCS
传统的MVC可以满足App开发的基本需求。但在实际的开发中,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Controller层的代码过于庞杂,同时各层的职责不明确,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维护。为此我们在MVC的基础上衍化出MVCS四层架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每一层的职责; 轻量化Controller,让其成为数据的中转站; 将业务处理独立于一层,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业务细分到不同的类中进行处理; 均分代码,确保一个类或文件的代码量不会太大。 MVCS模式主要包含几个部件:
- Model层:主要是用于表示数据,可以将其视为数据表示层。在这一层中不做具体的业务处理,但可以执行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任务。
- View层:即展示层,主要是将数据展现给用户,同时从用户输入中获取数据。
- Controller层:即传统的ViewController,该层将只作为View层的容器,以及数据的中转结点。这种中转包括纵向数据的流转以及横向数据的流转。
- Store层:业务处理层,所有的业务在这一层中来处理,这一层将只提供接口供Controller层使用。 数据访问层:这一层主要面向服务端和本地数据。每个网络访问将独立成一个Service,将网络访问细粒度化。本地数据将细化到以文件、数据表来构建Storage。 管道:管道主要负责数据在View层与Store层之间的传输。
5.CDD(VIPER)
View比较复杂的页面 如场景:聊天 直播界面
6.分层架构
- 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
- Data Aaccess Layer (数据层)
- Service Layer (服务层)
注意:1-4,更偏向是设置模式,属于Application 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