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keeper中conf文件夹下的配置文件zoo.cfg的常用 配置参数 含义讲解:
1,tickTime: 服务器和客户端,心跳的时间间隔。即,每隔tickTime的时间 就会发送一个心跳。时间单位是毫秒。
2,initLimit: 集群中的 leader和follower的初始通信时限。在集群搭建启动的时候,有的个体启动快,有的启动慢。当超过我们设置的时限后,如果follower还没启动好,那么认为它启动失败。时间单位是:心跳数,即多少个tickTime。
3,syncLimit : 集群中的leader和 follower同步通信的时限,即,同步失败 ,最多尝试再次通信的次数。时间单位是:心跳数,即多少个tickTime。
4,dataDir: 数据目录文件。
5,clientPort:客户端连接的端口。
6,server.N = ip{或者主机别名}:通信端口port1:选举端口port2
服务器名称与地址,集群配置。其中server的写法固定。N是具体的 每个zookeeper的数字编号,同一个集群中 不允许重复。 所有集群中的zookeeper的通信端口和选举端口需要保持一致。
如下,实例配置:
server.1 = zk246:2888:3888
server.2 = zk73:2888:3888
server.3 = zk198:2888:3888
如果这么配置了,那么,就意味着 zk246的zookeeper的id是1 zk73的zookeeper的id是2 ,,,,,,
现在,开始做集群配置搭建 。
除了以上的 准备工作外,还需要做的事情如下:
O:预备工作:【每台服务器上】
服务器hostname的设置:
参考文档: https://my.oschina.net/tinglanrmb32/blog/1808383
具体操作:
vim /etc/hosts,加入如下配置
【 3个ip对应的hostname 要和机器 实际的hostname一致】
关闭防火墙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service
systemctl stop iptables.service
A : 解压zookeeper的安装包,进入conf/zoo.cfg
B :在上边的路径dataDir的目录下,新建文件 myid,然后写入对应的id值,具体的dataDir的路径可以自定义
C:在zoo.cfg下 添加如下配置:
server.1 = 0.0.0.0:2888:3888
server.2 = zk73:2888:3888
server.3 = zk198:2888:3888
注意: 如果对服务器 zk246配置,那么 当前服务器下的zookeeper的server配置应该为:
server.1 = 0.0.0.0:2888:3888,其他2台配置 用正常的hostname,
同理,如果当前服务器是zk73,那么 正确的server配置应该为:
server.1 = zk246:2888:3888
server.2 = 0.0.0.0:2888:3888
server.3 = zk198:2888:3888
D: 用同样的方式 重复以上步骤 ,配置三个zookeeper。
E: 最后分别启动各台zookeeper即可。
注意:zookeeper的日志文件是:zookeeper.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