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2011年第一次印刷--)
1.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客户端浏览器或者其他程序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用以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信息传输。
2.URL(uniform/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用于完整地描述INTERNET上网页和其他资源的地址的一种标识方法,实现互联网信息的定位统一标识。
URL由3部分组成:协议类型,存放资源的域名或主机IP和资源文件。
语法格式:protocol://hostname[:port]/path/[;parameters][?query]#fragment
(fragment:字符串,用于指定网络资源中的片段)
3.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是构成网页文档的主要语言。
4.一个HTML由HTML,HEAD,BODY3部分组成。其中HEAD部分可以省略不写。
5.HTML标签由ASCII字符定义,用于控制页面内容的显示。其中,标签的大小写无关;标签必须是闭合的;标签以一对<>开始,</>结束。
6.属性一般出现在标签中,作为标签的一部分。属性值需要在双引号中,虽然不用""也可以解析,但是出于编码规范的要求,请放到""之中。
7.注释。当一个HTML文档包含太多标签属性后会变得文档结构阅读困难,此时插入注释以方便阅读,查找,对比。当浏览器查看HTML文档时注释中的内容不显示在页面上。
语法格式:<!--注释内容 -->
8.段落标签可以不成对出现:<p>
9.互联网的精髓在于相互链接,即超链接。常见链接形式有文字,图像,热区超链接。链接地址有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之分。注意锚链接,站外链接,邮件链接。(具体语法请在练习中谨记表出错)
<!------------------------------ 分割线注意---------------------------------------->
第二本:(--2008年6月第一次印刷--)
1.在样式表出现之前,HTML用于呈现的功能肩负2种责任:语义的实现;表现形式的实现。CSS的出现简化了HTML语言,并减轻了其责任,它使设计者和用户都可以控制文档的表现形式,包括字体信息,对齐方式,颜色等。HTML和CSS共同构成了WWW应用的客户端基石,它们被成为万维网应用程序的展示层。
2.万维网”3层架构“:展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服务层。展示层利用客户端脚本和插件技术开始分担业务逻辑层的部分运算,它们因此被成为"富客户端"。
3."请求/响应"是万维网应用程序的基本模式(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网页)。
动态网页可以针对请求生成不同的HTML网页,并把它们传递到用户的浏览器中。且,动态网页称为B/S(Browser/Server)。
在客户端浏览器中你看不到动态网页的源代码,因为这些源代码在服务器上就已经被解释执行,最后被转化成HTML格式的代码被传到客户端。而根据不同请求产生的HTML网页是不同的,因为称为"动态"。
4.这些动态网页技术和支持它们的底层技术一道被成为中间件,它们构成了网络应用的中间层,即业务逻辑层(它包含了用于分析用户不同请求,并作出不同相应的业务逻辑代码)。
5.数据服务层。位于业务逻辑层之下,用户请求所要获取的数据从这里被筛选出来,经过业务逻辑层被发送到客户端--它们被包含在HTML文件中。
数据服务层不仅仅是数据库,还包含其他可以用做数据的资源,如XML。XML已成为因特网间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
6.严格遵守规范和标准,警惕低级错误可能造成的悲剧。
7.本书2个基石:
帮助用户建立正确的认知
帮助用户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8.正确的认知是一切的根本。认知:认字;知道。
完整系统的只是体系是顺理成章的一切。
体系:what-> why-> how to solve it.
下章:【CSS基础入门篇】建立首要的 基础的正确认知。
<!------------------------------ 分割线注意---------------------------------------->
后记:
第一天,不是很顺利,进度稍稍有所减缓,明天继续努力,早日进入实践阶段。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6011874/99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