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Internet上的主机分配的一个32bit地址。按照TCP/IP协议规定,IP地址用二进制来表示,每个IP地址长32bit,比特换算成字节,就是4个字节。例如一个采用二进制形式的IP地址是“00001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这么长的地址,人们处理起来也太费劲了。为了方便人们的使用,IP地址经常被写成十进制的形式,中间使用符号“.”分开不同的字节。于是,上面的IP地址可以表示为“10.0.0.1”。IP地址的这种表示法叫做“点分十进制表示法”,这显然比1和0容易记忆得多。
目前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它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编址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但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IP地址近乎枯竭。在I n t e r n e t发展早期,网络很小,但互连设备却很多。在2 0世纪7 0年代初期,建立I n t e r n e t的工程师们并未意识到计算机和通信在未来的迅猛发展。局域网和个人电脑的发明对未来的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开发者们依据他们当时的环境,并根据那时对网络的理解建立了逻辑地址分配策略。他们知道要有一个逻辑地址管理策略,并认为3 2位的地址已足够使用。从当时的情况来看,3 2位的地址空间确实足够大。针对网络的大小不同,为有效地管理,地址以分组方式来分配。有的分组较大,有的分组中等,而有的分组较小。这种管理上的分组也叫地址类。
最初设计互联网络时,为了便于寻址以及层次化构造网络,每个IP地址包括两个标识码(ID),即网络ID和主机ID。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使用同一个网络ID,网络上的一个主机(包括网络上工作站,服务器和路由器等)有一个主机ID与其对应。Internet委员会定义了5种IP地址类型以适合不同容量的网络,即A类~E类。其中A、B、C三类(如下表格)由InternetNIC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分配,D、E类为特殊地址。

A类地址
⑴ A类地址第1字节为网络地址,其它3个字节为主机地址。另外第1个字节的最高位固定为0。
⑵ A类地址范围:1.0.0.1到126.255.255.254。
⑶ A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
①10.0.0.0到10.255.255.255是私有地址(所谓的私有地址就是在互联网上不使用,而被用在局域网络中的地址)。
② 127.0.0.0到127.255.255.255是保留地址,用做循环测试用的。
B类地址
⑴ B类地址第1字节和第2字节为网络地址,其它2个字节为主机地址。另外第1个字节的前两位固定为10。
⑵ B类地址范围:128.0.0.1到191.255.255.254。
⑶ B类地址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
① 172.16.0.0到172.31.255.255是私有地址
②169.254.0.0到169.254.255.255是保留地址。如果你的IP地址是自动获取IP地址,而你在网络上又没有找到可用的DHCP服务器,这时你将会从169.254.0.0到169.254.255.255中临时获得一个IP地址。
C类地址
⑴C类地址第1字节、第2字节和第3个字节为网络地址,第4个个字节为主机地址。另外第1个字节的前三位固定为110。
⑵ C类地址范围:192.0.0.1到223.255.255.254。
⑶ C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192.168.0.0到192.168.255.255是私有地址。
注:每一个IP地址最后一位如果是0表示这个网段,如果是255刚表示为广播地址(没有子网的情况下)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tycool/55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