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Linux 里面,任何一个档案都具有『User, Group 及 Others』三个权限!
第一栏代表这个档案的属性:这个地方最需要注意了!仔细看的话,你应该可以发现这一栏其实共有十个属性:
第一个属性代表这个档案是『目录、档案或链接文件』:
当为[ d ]则是目录,例如上表的第 11 行;
为[ - ]则是档案,例如上表的第 5 行;
若是[ l ]则表示为连结档(link file);
若是[ b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可供储存的接口设备;
若是[ c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串行端口设备,例如键盘、鼠标。
除此之外,需要特别留意的是 x 这个标号!若文件名为一个目录的时候,例如上表中的 .ssh 这个目录:
drwx------ 2 root root 4096 Feb 10 00:44 .ssh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目录,而且只有 root 可以读写与执行。但是若为底下的样式时,请问非 root 的其他人是否可以进入该目录呢?
drwxr--r-- 2 root root 4096 Feb 10 00:44 .ssh咦!似乎好像是可以喔!因为有可读[ r ]存在嘛!『错!』答案是非 root 这个账号的其他使用者均不可进入 .ssh 这个目录,为什么呢?
如何改变档案权限
chgrp :改变档案所属群组
chown :改变档案所属人
chmod :改变档案的属性、 SUID 、等等的特性
改变所属群组, chgrp:
改变一个档案的群组也真是很简单的,直接以 chgrp 来改变即可。不过,请记得,要改变成为的组名必须要在 /etc/group 里面存在的名字才行,否则就会显示错误!
改变档案拥有者, chown:
chown 这个指令的用途,要注意的是,用户必须是已经存在系统中的,也就是在 /etc/passwd 这个档案中有纪录的用户名称才行改变。 chown 的用途还满多的,他还可以顺便直接修改群组的名称呢!此外,如果要连目录下的所有次目录或档案同时更改档案拥有者的话,直接加上 –R 的参数即可!我们来看看语法与范例:
chown [ -R ] 账号名称 档案或目录
chown [ -R ] 账号名称:组名 档案或目录
改变九个属性 ( chmod ):
数字类型改变档案权限
其实, Linux 档案的属性不只九个呦!不过这里不打算写的太复杂!先说一些简单的,较难的以后有空再说吧!先复习一下刚刚上面说的:
这九个属性是三个三个一组的!其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来代表各个属性,各属性的对照表如下:
w:2
x:1
由于同一组的数字是相加的!例如当属性为 [ -rwxrwx--- ] 则是:
group = rwx = 4+2+1 = 7
others = --- = 0+0+0 = 0
所以,这样的属性造成的数值就是 770 啰!而更改属性的指令为 chmod,他的语法为:
语法: chmod [-R] xyz 档案或目录 xyz 为同三组 rwx 属性数值的相加 |
举例来说,如果要将 .bashrc 这个档案所有的属性都打开,那么就下达:
[root@test root]# ls –al .bashrc -rw-r--r-- 1 root root 226 Feb 16 2002 .bashrc [root@test root]# chmod 777 .bashrc [root@test root]# ls –al .bashrc -rwxrwxrwx 1 root root 226 Feb 16 2002 .bashrc |
看到了吗?属性改变了喔!由于一个档案有三组属性,所以你可以发现上面 777 为三组,而由于我们将所有的属性都打开,所以数字都相加,亦即『r+w+x = 4+2+1 = 7』。
那如果要将属性变成『 -rwxr-xr-- 』呢?那么就成为 [4+2+1][4+0+1][4+0+0]=754 啰!所以你需要下达 chmod 754 filename。最常发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常常我们以 vi 编辑一个 shell 的文本文件后,他的属性通常是 -rw-rw-rw- 也就是 666 的属性,如果要将他变成可执行文件,并且不要让其他人修改此一档案的话,那么就需要 -rwxr-xr-x 这一个 755 的属性,所以 chmod 755 test.sh 就需要这样做啰!
另外,有些档案你不希望被其他人看到,例如 -rwxr-----,那么就下达 chmod 740 filename 吧!
符号类型改变档案型态
还有一个改变属性的方法呦!从之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就九个属性分别是(1)user (2)group (3)others 三群啦!那么我们就可以藉由 u, g, o 来代表三群的属性!此外, a 则代表 all 亦即全部的三群!那么读写的属性就可以写成了 r, w, x 啰!也就是可以使用底下的方式来看:
chmod | u g o a | +(加入) -(除去) =(设定) | r w x | 档案或目录 |
来实作一下吧!假如我们要『设定』一个档案的属性为『-rwxr-xr-x』时,基本上就是:
u: 具有可读、写、执行
g 与 o: 具有读与执行
所以就是:
[root@test root]# chmod u=rwx,og=rx .bashrc [root@test root]# ls –al .bashrc -rwxr-xr-x 1 root root 226 Feb 16 2002 .bashrc |
请注意, r=rwx,og=rx 这一段文字之间并没有空格符隔开呦!不要搞错啰!那么假如是『 -rwxr-xr-- 』?可以使用『 chmod u=rwx,g=rx,o=r filename 』来设定。此外,如果我不知道原先的文件属性,而我只想要增加 .bashrc 这个档案的每个人均可写入的权限,那么我就可以使用:
[root@test root]# ls –al .bashrc -rwxr-xr-x 1 root root 226 Feb 16 2002 .bashrc [root@test root]# chmod a+w .bashrc [root@test root]# ls –al .bashrc -rwxrwxrwx 1 root root 226 Feb 16 2002 .bashrc* |
而如果是要将属性去掉而不更动其他的属性呢?!例如要拿掉所有人的 x 的属性,则
[root@test root]# chmod a-x .bashrc [root@test root]# ls –al .bashrc -rw-rw-rw- 1 root root 226 Feb 16 2002 .bashrc |
Linux目录配置
在 Linux 系统的默认状态下,你在根目录中输入『 ls -l 』应该可以看到如下的画面:
[vbird@tsai vbird ]$ cd / [vbird@tsai /]$ ls -l total 153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Feb 10 02:06 bin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Feb 10 00:05 boot drwxr-xr-x 17 root root 77824 Feb 11 14:45 dev drwxr-xr-x 41 root root 4096 Feb 16 15:18 etc drwxr-xr-x 8 root root 1024 Feb 9 22:44 home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Jun 22 2001 initrd drwxr-xr-x 6 root root 4096 Feb 10 02:12 lib drwxr-xr-x 2 root root 16384 Feb 10 05:35 lost+found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Aug 30 00:10 misc drwxr-xr-x 3 root root 4096 Feb 9 22:05 mn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Aug 24 1999 opt dr-xr-xr-x 102 root root 0 Feb 11 22:45 proc drwx------ 4 root root 4096 Feb 16 15:25 roo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Feb 14 21:28 sbin drwxrwxrwt 2 root root 4096 Feb 16 15:40 tmp drwxr-xr-x 16 root root 4096 Feb 10 01:28 usr drwxr-xr-x 20 root root 4096 Feb 14 21:41 var |
由属性的角度来看,上面的档名每个都是『目录名称』,较为特殊的是 root ,由于 root 这个目录是管理员 root 的家目录,这个家目录可重要了!所以一定要设定成较为严密的 700 ( rwx------ )这个属性才行吶!如果以较为完整的树状目录来视察的话,可以将整个 Linux 的树状目录会制程下图:
请注意,每个目录都是依附在 / 这个根目录底下的,所以我们在安装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 / 对应的 partition 才能安装的原因即在于此!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树状目录』啰!
每个目录的大致内容如下表所示:
/bin | 这是放例如: ls, mv, rm, mkdir, rmdir, gzip, tar, telnet, 及 ftp 等等常用的执行档的地方(这些执行档的执行方法会在后面提到),有时候这个目录的内容与 /usr/bin 是一样的(有时候甚至会使用连结档哩),是给一般用户使用的执行程序放置的所在! |
/boot | 没错,这里就是放置你 Linux 核心与开机相关档案的地方,这个目录底下的 vmlinuz-xxx 就是 Linux 的 Kernel 啦!粉重要的东西!而如果你的开机管理程序选择 grub 的话,那么这个目录内还有 /boot/grub 这个次目录呦! |
/dev | 摆放一些与装置有关的档案。基本上 Unix 或 Linux 系统均把装置当成是一个档案来看待,例如 /dev/fd0 代表软盘,亦即 Windows 系统下的 A 槽,而 /dev/cdrom 则代表光盘,等等!而如上所述,在这个目录底下的档案型态通常分为两种喔,分别是管理磁盘 Input/Output 的 Block 档案与周边的 Character 档案。 |
/etc | 系统在开机过程中需要读取的档案均在这个目录中,例如 Lilo 的参数、人员的账号与密码、系统的主要设定、http 架站的参数内容、你所要开启的服务项目等等都在这个目录中,所以在这个目录下工作的时候,请记得一定要备份,否则档案被改掉了可是很麻烦的! |
/etc/rc.d | 这个路径主要在记录一些开关机过程中的 scripts 档案, scripts 有点像是 DOS 下的批处理文件(.bat檔名) |
/etc/rc.d/init.d | 所以服务预设的启动 scripts 都是放在这里的,例如要启动与关闭 iptables 的话,可以: /etc/rc.d/init.d/iptables start /etc/rc.d/init.d/iptables stop |
/etc/xinetd.d | 这个路径在较新的 Linux distribution 当中才有,由于早期的版本用来开启服务的档案是 inetd.conf ,但是在较新的版本中,开启服务的项目已经变成使用 xinetd.conf 这个档案,因此,你若需要启动一些额外的服务的话,在 Mandrake 9.0 或者是 Red Hat 7.0 以后就要到 /etc/xinetd.d 这个目录下了。 |
/etc/X11 | 这是与 X windows 有关的配置文件所在的目录,尤其里面的 XF86Config-4 更是重要呢! |
/home | 基本上,这是系统默认的用户的家目录( home directory ),在你新增一般使用者账号的时候,默认的用户家目录都在这里设定好啰! |
/lib | 在 Linux 执行或编译一些程序的时候,均会使用到一些函式库(library),就在这个目录下 |
/lost+found | 系统不正常产生错误时,会将一些遗失的片段放置于此目录下,通常这个目录会自动出现在装置目录下。例如你加装一棵硬盘于 /disk 中,那在这个目录下就会自动产生一个这样的目录 /disk/lost+found |
/mnt | 这是软盘与光盘默认挂载点的地方;通常软盘挂在 /mnt/floppy 下,而光盘挂在 /mnt/cdrom 下,不过也不一定啦!只要你高兴,随便找一个地方来挂载也可以呀! |
/proc | 系统核心与执行程序的一些信息。例如你的网络状态的问题啦!这个目录将在启动 Linux 的时候自动的被挂上,而且该目录底下不会占去硬盘空间!因为里面都是『内存』内的数据啦 |
/root | 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
/sbin | 放置一些系统管理常用的程序,例如: fdisk, mke2fs, fsck, mkswap, mount 等等。与 /bin 不太一样的地方,这个目录下的程序通常是给 root 等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程序喔! |
/tmp | 这是让一般使用者暂时存放档案的地方,例如你在安装 Linux 下的软件时,可能软件默认的工作目录就是 /tmp ,所以你要定期的清理一下,当然,重要数据最好不要放在这里! |
/usr |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目录了,里面含有相当多的系统信息,内有许多目录,用来存放程序与指令等等。这个目录有点像是 Windows 底下的『Program Files』那个目录说~ |
/usr/bin | 放置可执行程序,如前所说,这个目录的档案与 /bin 几乎是相同的。 |
/usr/include | 一些套件的header檔。基本上,当我们在以 tarball 方式( *.tar.gz 的方式安装软件)安装某些数据时,会使用到的一些函式库都在这个目录底下喔! |
/usr/lib | 内含许多程序与子程序所需的函式库。 |
/usr/local | 在你安装完了 Linux 之后,基本上所有的配备你都有了,但是软件总是可以升级的,例如你要升级你的 proxy 服务,则通常软件默认的安装地方就是在 /usr/local 中( local 是『当地』的意思),同时,安装完毕之后所得到的执行文件,为了与系统原先的执行文件有分别,因此升级后的执行档通常摆在 /usr/local/bin 这个地方。 给个建议啦,通常 VBird 都会将后来才安装上去的软件放置在这里,因为便于管理呦! |
/usr/sbin | 放置管理者使用程序,与 /sbin 类似的功能 |
/usr/share/doc | 放置一些系统说明文件的地方,例如你安装了 lilo 了,那么在该目录底下找一找,就可以查到 lilo 的说明文件了!很是便利! |
/usr/share/man | 放置一些程序的说明文件的地方,那是什么?呵呵!就是你使用 man 的时候,会去查询的路径呀!例如你使用 man ls 这个指令时,就会查出 /usr/share/man/man1/ls.1.bz2 这个说明档的内容啰! |
/usr/src | 这是放置核心原始码的默认目录,未来我们要编译核心的时候,就必须到这个目录底下呦! |
/usr/X11R6 | X Window System存放相关档案的目录 |
/var | 这个目录可就重要了!所有服务的登录文件或错误讯息档案(log files)都在 /var/log 里面,此外,一些数据库如 MySQL 的数据库则在 /var/lib 里头,此外,使用者未读邮件邮件的预设放置地点为 /var/spool/mail !呵呵!你说重不重要呀!? |
需要注意的目录
在 Linux 系统中,有几个目录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以下提供几个需要注意的目录,以及默认相关的用途:
/etc:这个目录相当重要,如前所述,你的开机与系统数据文件均在这个目录之下,因此当这个目录被破坏,那你的系统大概也就差不多该死掉了!而在往后的文件中,你会发现我们常常使用这个目录下的 /etc/rc.d/init.d 这个子目录,因为这个 init.d 子目录是开启一些 Linux 系统服务的 scripts (可以想成是 批处理文件 )的地方。而在 /etc/rc.d/rc.local 这个档案是开机的执行档,有点像是旧 Windows 系统下的 autoexec.bat 及 config.sys 檔。所以,如果你有需要在开机加载的服务或执行档案,可以写在这个档案的最后一行,则开机时就会自动帮你加载执行档了!
/bin, /sbin, /usr/bin, /usr/sbin:这是系统默认的执行文件的放置目录,例如 root 常常使用的 userconf, netconf, perl, gcc, c++ 等等的数据都放在这几个目录中,所以如果你在提示字符下找不到某个执行档时,可以在这四个目录中查一查!其中, /bin, /usr/bin 是给系统用户使用的指令,而 /sbin, /usr/sbin 则是给系统管理员使用的指令!
/usr/local:这是系统默认的让你安装你后来升级的套件的目录。例如,当你发现有更新的 Web 套件(如 Apache )可以安装,而你又不想以 rpm 的方式升级你的套件,则你可以将 apache 这个套件安装在 /usr/local 底下。安装在这里有个好处,因为目前大家的系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你的系统要让别人接管的话,也比较容易上手呀!也比较容易找的到数据喔!因此,如果你有需要的话,通常我都会将 /usr/local/bin 这个路径加到我的 path 中。
/home:这个是系统将有账号的人口的家目录设置的地方。
/var:这个路径就重要了!不论是登入、各类服务的问题发生时的记录、以及常态性的服务记录等等的记录目录,所以当你的系统有问题时,就需要来这个目录记录的档案数据中察看问题的所在啰!而 mail 的预设放置也是在这里,所以他是很重要的喔!
/usr/share/man, /usr/local/man:这两个目录为放置各类套件说明档的地方,例如你如果执行 man man,则系统会自动去找这两个目录下的所有说明文件,如果有相同的数据就会叫出来给你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