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写这个话题,绝非偶然。
再过几个月,又到了七月份了,掐指一算,也没算清楚到底是进第几批新人了。
(我在一个国家科研单位,每年都有不定期的招人)
每年看着一张张新面孔进来的时候,总有种回到在校时光的瞬间回忆。
但是第二句想对他们说的话,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度过“真空期”。
所谓“真空期”,就像出生的婴儿一样,在逐步堆砌免疫力的那段危险时期。
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则是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环境,完成自我成熟的一个转型期。
从我目前带过的年轻人来看,有些人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转变,而有些人可能十年也未必扭的过来。
使得我很有感触要留下一些心得,对自己起到警醒,
也希望对后来的同志们有所帮助,起码能少走弯路。
首先要声明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讨论人生取向问题。
怎么理解?套用《金婚》中的一句话:
不成器的儿子对老爸说:
“世界上有两种人,要么是痛苦的哲人,要么是快乐的猪”
这两种生活态度无所谓对错,但是你如果是后者的守护神,请不用往下看了。
一般来看,在一个单位干了几年的年轻人都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不包含频繁跳槽的状态):
1、充满憧憬、浑身是劲、立誓要干一番大事的激情期。
2、工作进步、小有所成、充满优越感的起步期。
3、发现不足、遭受打击、工作不顺利的挫折期。
4、调整心态、摆正位置、重新定位自我的成熟期。
个人感觉这里面有个表象就是情绪化,我们年轻人很容易产生情绪化。
情绪化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成熟度。
检验一个人成熟度很简单,民主生活会,开展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看其反应就一目了然了。大部分人都会一戳就跳的。
“人一辈子活的那么累干什么?压抑自己的情绪好吗?为什么不能发泄出来呢?”
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多的牢骚。
如果你能淡定自若到可以看开一切,放弃一切,无欲无求的时候,是可以这么去执行了。
很可惜,到目前为止没遇到过一个,也就是说,大家都还是有上进心,有理想信念的。
这样一来,你的工作中肯定会产生压力,有了束缚你的条条框框。
如何去面对这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规则?
我们可以套用一条“俗话”:又红又专。
红,即非专业方面的表现和素质。
专,即专业方面的水平和成绩。
当你用这条去套那些规矩的时候,你会发现阻力变成了动力。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各个方面都做的更好呢?”
每个人都有情绪。
一个上级的规定或者政策,一条对个人的评价,都可能激起你生理的第一反应。
那么请在肾上腺素超过临界值前,或者在付诸现实行为前,认真思考下面的几点。
1、正确的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当自己郁闷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改变环境?如果不能或者不想改变环境,那么请改变下心态。
2、将工作中划出更多的空间给理性思考,感性思考是用于生活的,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会使得身心健康很多。其实很多时候,一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忍一下。
3、据传美军士兵守则第一条就是“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上帝”,同样的,当自己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的时候,离最傻的人也就不远了。
4、当你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时候,要注意反思下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自身出了问题。
5、发泄可以作为短期的调节身心和增进同事茶余饭后关系的渠道,但是转为职业愤青后,带来的只能是别人对你加上“幼稚”的标签和“小丑”的帽子。
6、其实无论是领导还是周围的人,除了脚底长鸡眼这种事情外,大部分你的想法和状态他们都是知道的,没必要天真的在他们面前用情绪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那只会带来负面影响。不信的话可以去当当老师,你会发现学生们在底下极力掩饰自己的小动作在你眼力有多么可笑。
7、尝试正确的塑造自己的自尊。千万不要认为接受某些观点是对领导和组织的“掉价的妥协”,“没面子的惨败”,因为他们没必要也没理由对一个手下人发动一场政治战争。
8、大部分时候你看到的和你所认为的组织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还有背后你不知道的原因,当你了解后你一般都会发觉原来你自己去坐那个位置一样会那么干。
9、学会采用正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的,去找上级谈谈远比你窝在自己的小环境里听发泄的声音和听你同级别的人想当然的建议要好很多。
暂时想到那么多,我想,虽然我在事业单位,和企业有所不同,但是在“为人”这个问题上,在哪里都一样。
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netwalk/7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