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inode的理解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系统中的inode概念,包括inode的定义、inode包含的文件元信息、inode与文件名的关系,以及硬链接和软链接的区别。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inode耗尽可能导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参考资料:http://www.cnblogs.com/itech/archive/2012/05/15/2502284.html

操作环境:Centos6、VM虚拟机

 

1、inode是什么 

         1.1.理解inode,要从文件存储说起,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计算机最小存储计量单位是:bit(位),计算机最基本存储计量单位是:Bytes(字节),Bit和Bytes的关系:8Bit=1Bytes,1K=1Kb=1024b=8*1024 Bit;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时,不会一个一个扇区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最常见的大小是4KB),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储存这些文件的元信息(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午译名为索引节点。硬盘格式化时,操作系统会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一个是inode区。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1.2.可以用stat filename查看某文件的信息,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这也就是为什么说stat查看信息时没有文件名的原因。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2KB就设置一个inode。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 -i命令。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1.3.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inode号码是一一对应关系,每个inode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Unix/Linux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inode号码。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
    ln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
                  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inode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项叫做"链接数",记录指向该inode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1。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inode节点中的"链接数"减1。当这个值减到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inode号码,以及其所对应block区域。
        此外,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硬链接";后者的inode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硬链接"。

 

     1.4.软链接:
        ln -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
             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A的内容是文件B的路径。读取文件A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B。这时,文件A就称为文件B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文件A依赖于文件B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B,打开文件A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号码,文件B的inode"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1.5.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inode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Unix/Linux系统特有的现象。
  1.5.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inode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1.5.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inode号码。
  1.5.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inode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inode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inode则被回收。

 

实际案例:

在一台配置较低的Linux服务器(内存、硬盘比较小)的/data分区内创建文件时,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用df -h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发现/data分区只使用了66%,还有12G的剩余空间,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后来用df -i查看了一下/data分区的索引节点(inode),发现已经用满(IUsed=100%),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 
 
查找原因:
  /data/cache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占用的Block不多,但是占用了大量的inode。 

 
解决方案:
  1、删除/data/cache目录中的部分文件,释放出/data分区的一部分inode。
  2、用软连接将空闲分区/opt中的newcache目录连接到/data/cache,使用/opt分区的inode来缓解/data分区inode不足的问题:
  ln -s /opt/newcache /data/cache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shaoyu/blog/75348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