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厅”设计有感

“咖啡厅”设计有感

咖啡厅是我参加Cloud Foundry应用大赛的一个参赛项目,现在已在CF上线近一周的时间了。从决定参赛到开始设计、再到项目上线,耗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在这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我收获颇丰,现在就和大家简单的分享下我的这些收获,有产品设计上的,也有用户体验上的。这个博客,亦是兑现先前给大家的一个承诺。

清楚的记得那是去年年尾的早上(2012-12-31,说得恍如隔世~),我正在大巴上一边听音乐一边登OSC客户端,向往常一样浏览博客和灌水,翻页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参加Cloud Foundry比赛的应用,应用虽不大但是很富有创意,这就激发了我也动手试一试的想法。那一天也是报名截止时间,我就索性在手机上报名参赛,但参赛页面是网页形式,而且还有弹出框,弹窗口获得焦点后界面又变化了……总之用了好长时间才报上名。报名后不久就收到管理员的回复,希望准时参加比赛云云~~得,看来自己已没有退路,必须在比赛截止前弄出个所以然来~~有时候必须给自己适当的压力,这样才不能偷懒做观众而最后碌碌无为。给自己个压力,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真正开始动手设计是在一月三号,从那时开始我就用下班时间和双休日做这个项目,虽然很小、看似很简单,但想真正的做好真的不是很容易。就比如对连接方式的选择上,据我目前所知的技术有:Ajax轮询、Http长连接、Html5的WebSocket。其中Ajax轮询是机械化的客户端定时请求,如果用户多了的话,无疑是DDOS攻击式的;Http长连接是利用同一个tcp连接处理多个http请求和相应,但服务器需要维护这个连接,同样需要耗费资源;WebSocket无疑目前是最好,基于Html5,实现了浏览器与服务器的全双工通信。在通信方式的选择上,我仅仅采用了Ajax轮询的方式,最大的原因是这样设计开发时间快,但这样隐藏着缺憾:服务器负载与用户状态的无法确定等。

这是个简单的小项目,我想有过编程基础的不需要二天都能做出来,快点的半天都能搭建起来。但有时候我们不是为了编码而去编码,就像我们不是为了吃饭而去吃饭一样的道理,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过的一件事情上有所收获,哪怕很微小。在开发技术的选择上,我选择使用众多优秀开源框架,前端使用jQuery,后端使用JFinal,FastJSON,Druid,把这些新技术通过一个小例子熟练一遍,比只看不动手练习要好很多!这些开源技术,我之前在工作中使用的也不多,仅使用过jQuery和Druid,JFinal一直想学却没有动手练习过,FastJSON完全没有接触。但在这个项目中,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在这个项目中,我感觉前端JS的设计值得和大家分享,因为在JS上我也是新手,平时用到了JS也是去百度谷歌,这次实践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突破吧。上文说过,在连接方式上我采用的是Ajax定时轮询,此时就需要考虑在会话双方建立连接后就应该定时轮询已获取对方状态和对方信息,断开会话时应该关闭轮询,尽最大程度避免服务器过载;在数据载体的选择上,我选择了JSON,后台使用FastJSON准备数据,前端使用纯JS解析结果;此外,在会话请求结果的控件控制上也应符合会话状态的结果,比如正在请求状态,请求成功状态,请求失败状态等。

项目完成后经过坎坷的部署,终于可以部署在CF上,得以和大家见面。但经过近几天的观察发现,用户几乎没有忍耐力,这也应了一本书上说的:Don’t make me wait! 可能在宣传时主要针对OSC的技术人员吧,工作都比较繁忙,所以当进入请求会话页面后,发现找不到聊天用户,很快就退出了,这也使我明白了自己设计上的不足——没有给用户等待的希望!如果明确告诉用户还需耐心等待多久,结果可能会好点。

做为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及心理变化,这也就是常说的用户体验。通过这个小项目,让我学到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也会更有方向。

以此共勉!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hanzhankang/blog/103498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金属氢化物(MH)储氢系统在燃料电池汽车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吸收/释放氢气的动态模型和热交换模型,结合实验测试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性能表现。研究表明,低温环境有利于氢气吸收,高温则促进氢气释放;提高氢气流速和降低储氢材料体积分数能提升系统效率。论文还详细介绍了换热系统结构、动态性能数学模型、吸放氢特性仿真分析、热交换系统优化设计、系统控制策略优化以及工程验证与误差分析。此外,通过三维动态建模、换热结构对比分析、系统级性能优化等手段,进一步验证了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关键性能特征,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设计方案。 适用人群:从事氢能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为储氢罐热管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②推动车载储氢技术的发展;③为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工程应用提供量化依据;④优化储氢系统的操作参数和结构设计。 其他说明:该研究不仅通过建模仿真全面验证了论文实验结论,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参数优化建议,如吸氢阶段维持25-30°C,氢气流速0.012g/s;放氢阶段快速升温至70-75°C,水速18-20g/min。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安全考虑,如最高工作压力限制在5bar以下,温度传感器冗余设计等。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多尺度建模、新型换热结构和智能控制等方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