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实有两个,一定会有人哑然失笑吧?但是,对于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的人类来说,现实真的绝不是一个。
我们直接接触的外部世界是现实的,具有物理性质,我们可以在其中进行理性活动;而我们的头脑里还有另一个现实世界,几乎所有感性活动都是在那里进行的。若将前面的物理性现实称为“第一现实”,那么头脑中的现实就可以称为“第二现实”。
第二现实是根据第一现实信息和第二现实信息主观创造出来的世界。这个现实虽然足虚拟的,但楚带有强烈的现实感, 有时甚至比第一现实更加现实。有些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常常会否定第一现实,而生活在第二现实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读书人的第二现实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构建的,我们说读书人是“理论性的”,就是因为他们通常不直接接触第一现实,而是通过知识来间接地接触。这样做虽然有其局限性和 弊端,但将思考与第一现实隔绝,往往能够起到深化思想的作用,所以也并非一无是处。
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只生活在第一现实中。如果仅仅如此, 人不能算作是真正地活在现实中——这一点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所以才产生了对哲学的探究。甚至有些哲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第二现实的构建所做的准备。总之,为了清楚地认识第一现实,人类需要依赖第二现实中的经验和观点。
以前,文字是获得第二现实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最近几十年间,电视等多媒体大量涌现,它们带来的信息如此生动逼真,有时甚至比第一现实信息更加真实。我们在起居室里就能 环游世界,有时会产生一种真的去旅行了的错觉。在不知不觉中, 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获得第二现实信息的主要渠道。
思考是现实生活的投影
读书,然后在头脑里描绘出一个世界来,文字是第二现实信息,对于这一点应该没人会产生误解。但是,通过电视等多媒体得到的信息如此栩栩如生,却会给人带来一种错觉,认为它们是第一现实信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恐怕还没有谁 像现代人这样,获得的第二现实信息比第一现实信息更丰富、 更真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次革命。
现在,除了传统的、通过阅读获得信息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外,还多了一个通过影像信息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这使得生活变得更加复杂起来。所以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两种第二现实之间的差异。
思考是发生在第二现实中的,我们通过阅读等方式获得前人的成果,并在头脑中与他们对话,由此产生新的思考。这种思考与第一现实之间的分界线非常清晰,所以有些人认为:我 们是通过与低层次现实绝缘,从而向高层次现实迈迸的。但是, 他们的想法错了,因为发生于第二现实中的思考都来源于第一 现实。简单地说就是:思考产生的根源是真实生活中的汗水。 近代人忽视了这一点,并且认为思考的阶级制度已经确立,以为只有所谓的“知识分子”才思考,而体力劳动者用不着思考 和创造知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看”和“读” 一直受到尊 敬,而“做”和“感受”的价值很少得到认可。
其实,思考和创造知识并非“看者”和“读者”的专利, 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独特的思考、创造全新的知识——这一点不容忽视。我们还要明确的是:无论多么高深的理论思考,都不可能与第一现实毫无瓜葛;无论多么特别 的知识创造,都有第一现实生活的投影。
思考不能与真实生活脱节
在当今这样一个第二现实凌驾于第一现实之上的时代里, 第一现实必须得到更多的重视。现代人们的思考,几乎没有了 汗水的味道,因而显得缺乏活力。在不经意间,我们的思考已 经变得比以前更加抽象,而抽象是从第二现实中产生的思考性格,所以即使现代思考丰富多彩,而且通过多媒体手段把自己 表现得栩栩如生,它仍然不具备第一现实性。因此,我们更加 有必要关注那些建立在第一现实之上的思考和理性活动。
上班族在工作中接触的大都是第一现实,所以他们的思考理应根植于第一现实。如果做不到,他们必须进行反思。但是 作为学生,每日埋头于书本,根本无暇接触第一现实,所以他 们的思考都是第二现实的土壤中开出的花朵,这并非他们的错, 而是教育体制造成的问题。
受这种教育的学生一旦脱离书本进人社会,就会变成一个非知性的社会人,因为他们只会把理性活动的根扎到第二现实的土壤里。只有“飞机人”才能将理性活动植根于第一现实,“滑翔机人”的能力是做不到这点的。
学生的思考和社会人的思考之间的差异,就像滑翔机和飞机一样不同。社会人也常常会从第一现实中跳出来,一头钻进书本里寻找第二现实,因为不读书的话很难维持第一现实中的思考,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但是,始终忙于在第一现实中工作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思考模式,那么即使模仿学生读书, 也很难在第二现实中产生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思考。同理,学生 刚刚从第二现实进入第一现实时,也很难让扫己的行动和认知统一起来。
所以,无论是社会人还是学生,都要尽快掌握自如转变思考模式的方法。
要产生带汗味的思考
就整理而言,第二现实中产生的思考比较好处理,因为它产生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而整理第一现实中产生 的思考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它们是零散的,而且没有老老实实 地待在固定的框架里,需要我们从头开始对其进行归纳、分类 和总结。很多第一现实中的思考往往以零星的念头告终,正是 因为没有坚持梳理的缘故。
正如本书一开始就说过的,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大多是要有别人牵引才会动的“滑翔机式”,而不是自备动力的“飞机式”, 所以很少有人能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主动思考。把第一现实中 的思考加以整理,进而创造出新思想就更不要指望他们了,因 为他们不是“飞机人”,他们的理性活动几乎都是模仿,而并非 真正的创造性活动。
“滑翔机人”不会在第一现实中思考,他们的思考只有在第二现实中才能产生,这种思考与第一现实脱节严重,是没有汗味的思考。如果人类社会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散发着汗水气 息的思考,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出更多的“飞 机人”。
“飞机人”如果不想让自己在第一现实中的思考以构思、设 想告终,就需要设法将其系统化、结晶化。而谚语就是系统和 结晶后的一种产物,它是最古老的思想表现形式,但同时也是
最现代的总结方法。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个个词语,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也都是第一现实中创造出的思想产物。
真正的创造性思考必须扎根于第一现实,这一点现代人务必要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