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网络就是计算机之间通过介质相连,能够进行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的功能: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数据通信是资源共享的基础,资源共享是数据通信的目的。

网络所带来的是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贡献

构建网络的必备因素:

    1.软件    

        操作系统:Linux,Windows

        应用程序

        数据库:Oracle

        通信协议:TCP/IP

    2.硬件

        计算机

        通信设备

        交互联设备

网络存储:是数据存储的一种方式;网络所带来的一大功能;其结构大致分为三种:

    1.直接附加存储(DAS)

    2.网络附加存储(NAS)

    3.存储区域网络(SAN)(成本昂贵)

在企业中搭建一个网络时,得考虑以下方面:

    1.网络的速度(数据率(Mbps,Gbps))

    2.成本:有型成本、无形成本(运行成本、管理成本)

    3.安全性

    4.可用性((总时间-故障时间)/总时间)

    5.可扩展性

    6.可靠性

网络的物理拓扑分类:

    1.总线拓扑

    2.环状拓扑

    3.星型拓扑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network)

    由ISO负责主持研发,定制标准,其为对等网络;根据功能进行层次划分,一共划分了7个功能层:

        应用层:网络进程访问应用层

        表示层:数据表示

        会话层:主机通信

        传输层:端到端连接

        网络层:数据传输

        数据链路层:访问介质

        物理层:二进制传输

        (通信介质层)

其中,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属于资源子网,主要实现资源共享;传输层主要是对网络分段;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属于通信子网层,主要实现数据通信。

    1.物理层:为启动、维护以及关闭物理链路定义了电气规范、机械规范、过程规范和功能规范

    2.数据链路层:定义如何格式化数据以便进行传输以及如何控制对网络的访问;支持错误检测

        1)定义物理地址

        2)建立逻辑连接

        3)校验

    3.网络层

        1)异构网络互联

        2)定义逻辑地址——分层编址

        3)确定路由

        4)对数据分片,重组

    4.传输层

        1)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建立、维护和终止虚拟电路

        3)通过错误检测和恢复

        4)通过信息流控制来保障可靠性

    5.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在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6.表示层:主要功能:编码,解码;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

        1)确保接受系统可以读出该数据

        2)格式化数据

        3)构建数据

        4)协商用于应用层的数据传输语法

        5)提供加密

    7.应用层:为应用程序进程提供网络服务,提供用户身份验证

采用分层网络模型的原因:

    1.降低复杂性

    2.标准化接口

    3.模块化设计

    4.确保技术的互操作性

    5.加快发展速度

    6.简化教学

TCP/IP协议栈(TCP,传输控制协议;IP,因特网互联协议)

    定义了四层:应用层,传输层,Internet层,网络访问层

    历史:其主要贡献者为瑟夫(Vinton G.Cerf)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TCP/IP协议栈与OSI参考模型的区别:

        1.TCP/IP协议栈是实际,OSI参考模型是理论

        2.TCP/IP协议栈是以协议分层,OSI参考模型是以功能划分

    TCP/IP协议栈与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

        1.应用层   <---->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2.传输层   <---->    传输层

        3.互联网层<---->   网络层

        4.网络访问层 <----->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协议栈每层之间都存在一种协议:

        1.应用层与传输层--->协议端口

        2.传输层与互联网层---->协议号

        3.互联网层与网络访问层---->协议类型

    TCP/IP协议栈的协议主要为解封装

    Internet协议特征:

        1)运行与OSI网络层

        2)面向无连接的协议

        3)独立处理数据包

        4)分层编址

        5)尽力而为传输

        6)无数据恢复功能

ARP:地址解析协议

    逻辑地址 --> 物理地址

    已知逻辑地址的情况下,获取对应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

    如何解析:

        1.每一个参与网络功能的设备中,都有一个ARP库;

        2.ARP缓存:通过ARP协议进行广播,指定的目标主机进行回应,本机缓存对应的结果信息;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物理地址 --> 逻辑地址

    已知本地物理地址,获取合法的逻辑地址;

    用于无盘工作站

面向无连接:

    1.无需在通信之前建立通信连接,也无需维护连接稳定,通信结束也无需拆除连接;

    2.无序数据传输

    3.无数据恢复和数据可靠性保证

平面编址和分层编址:

    片面编址:将所需管理的资源,从头到尾按照固定大小分为若干个cell,每个cell进行独立编址;

        特点:编址容易,寻址需要遍历,效率很低;

    分层编址:将所需管理的资源先进行各种分类,按照对应的类别进行编址;

        特点:编址复杂,但寻址高效;

IPv4地址:

    由两部分组成:

        网络部分:用来描述指定主机所在网络范围;

        主机部分:用来描述指定主机在特定的网络范围中的具体位置;

    由IPv4协议定义的,IPv4地址整个地址由32位二进制构成;其中:

        网络位+主机位=32位

    范围: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到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一共43亿,但不是所有的都能用。

    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法:

        1.将32位的IP地址位,以8位为一组,共划分为4组;

        2.每一组之间使用符号进行分隔;

        3.将每个8位组转换为十进制表示;

    分类:

        A类:第一个二进制位必须为0,并且网络位为8位;范围:

            0.0.0.0 ~ 127.255.255.255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B类:前两个二进制位必须为10,并且网络位为16位;范围:

            128.0.0.0 ~ 191.255.255.255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C类:前三个二进制位必须为110,并且网络位为24位;范围:

            192.0.0.0 ~ 233.255.255.255

            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1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D类:前四个二进制位必须为1110,并且网络位为32位,通常用于组播通信;范围:

            224.0.0.0 ~ 239.255.255.255

            1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11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E类:前四个二进制位必须为1111,保留用于科学研究;范围:

            240.0.0.0 ~ 255.255.255.255

            11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注意:

        第一个8位组全为0的,是无效的IP,因为其表示整个IP地址栈;

        第一个8位组中除了第一位以外全部为1的,称为环回地址;

        有效的A类地址:1.0.0.0 ~ 126.255.255.255

       保留地址:不能选择为其他主机配置使用的IP地址;

            0.0.0.0 ~ 0.255.255.255

            127.0.0.0 ~ 127.255.255.255

    自动分配地址段:168.254.0.0 ~ 169.254.255.255

    网络地址:主机位全为0的地址(表示一个范围的名称)

    广播地址:主机位全为1的地址(作为目的地址代表整个网段中的所有IP地址

    定向广播地址(作为目的地址代表整个IP地址栈中的所有IP地址

    IPv4的地址总数:2^32 = 42亿9400万

        去除的IP地址:

            1)D类和E类:5亿+

            2)0和127网段的地址:3500万

            3)169.154网段地址:65536

            4)网络地址:126+16384+209万

            5)广播地址:126+16384+209万

        可以分配的IP地址36亿:

            为解决IP地址枯竭的问题:

                增加IP地址的复用次数:

                    私有IP地址:可以重复使用,互联网无法为其路由:

                        A类:10.0.0.0 ~ 10.255.255.255

                        B类:172.16.0.0 ~ 172.31.255.255

                        C类:192.168.0.0 ~ 192.168.255.255

                    其IP地址可以在互联网中使用,但必须唯一;

        为解决网络枯竭所使用的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SNAT:源地址转换,使用公有IP地址替换数据包中的私有IP地址;

                DNAT:目的地址转换,使用私有IP地址替换数据包中的公有IP地址;

IPv6

    为解决网络地址枯竭而研究的更加庞大的地址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