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祯团队”谈企业管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Jack zhai

 

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的汉族皇帝,而这个时期,中国的技术与文化都还处于世界的前沿,此时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前期发展的黄金阶段,有人曾说,若中国从这个时期“顺利”走向资本发展的阶段,也许会比海上的马车夫荷兰、日不落帝国不列颠、横行欧洲的德国……都早上百年。
明朝留给崇祯的的确是个烂摊子,宠信宦官的英宗,把自己变成蒙古的俘虏;以玩闻名于世的正德皇帝,从来没有时间管朝政;万历皇帝为了立太子与大臣们有矛盾,长期消极怠工,20年不上朝;崇祯的上一任是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是个优秀的木匠,可惜没颁发给他鲁班奖,但治理国家的确是外行……这样一系列的昏庸皇帝,明朝是伤了元气,但国家机器居然还象老破车一样继续运转,这不能不佩服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置的国家机构的“完备”性,要在以前的朝代,可能早就“破产”换代了,秦始皇的强大帝国让秦二世几年就葬送了,隋炀帝也没用几年就把杨坚的庞大帝国送给了李渊,而明代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合格皇帝,交到崇祯手里时,虽然“破旧”些,但还基本完整,后金只在关外骚扰,国内有反抗,但还控制得住。难怪有人说,中国在明代的皇权政治、与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非常完善,布衣皇帝朱元璋实行的 “土办法”管理,如文官制国的内阁制、双官牵制法、兵权调度与管理分离……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管理体制了。
更为重要的是崇祯一开始就“立志”要当个好皇帝,所以勤于朝政快赶上老祖宗朱元璋了,一上台就拿下宦官魏忠贤,大胆启用人才,不拘一格,但崇祯的努力却没有得到效果,还是前有李自成进北京,自己选择了上吊,后有清兵入关,大明被正式取消了番号,崇祯为汉族皇帝历史划上了句号。

 

对于明朝的内忧外患,崇祯组建的管理团队,人才是不缺乏的,关键是团队的管理,这与崇祯自身的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也正是由于崇祯的这些“缺陷”,导致了团队战斗力低下,国家灭亡的结果。我们来看看崇祯在管理上的问题:

 

一、             性格急躁,让下属难以发挥

管理者性格急,就容易过多地干预下属的具体的部署,做事的思路就不连贯,效率自然就下降。管理不等于事事过问才清清楚楚,要么象诸葛亮一样完全自己管理,下属只要听命就可以了,要么就学会放权给下属,让下属有充分发挥的自由度,而介于两者之间往往是不容易掌握的。
明末国内老百姓造反的真正原因是政府剥削太重,无法生存,才揭竿而起,为了平叛,崇祯需要钱粮,就不断加派三饷(辽饷[针对辽东打仗]、练饷、剿饷),老百姓看不到新君的希望,反而火上浇油,负担加重,反叛就更加激烈。崇祯若能采取怀柔的政策,安抚民众,才是真正减少老百姓反抗的源,否则按下葫芦起了瓢,最后明朝是亡在内乱而不是外敌上。
还有个明显的例子:在对抗清兵方面,明显是清强明弱,应长期坚守,避免硬拼,消耗清兵的锐气与力量,前线将领就是坚守待机的方式,但崇祯以“师久无功,催促进兵”,结果洪承畴与祖大寿兵败被俘,辽东形势进一步恶化。
在管理中,有这样一句话:“谁干谁说得算”,其意思就是给下属、给一线的指挥员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因为对现场的形势,他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只要不是大局的变动就不要过多干预他们的决策。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远不如×××对前线将领“信任”,不断地干预一线将领的决策,尤其是淮海战役中,杜聿明要做决策远比粟裕困难得多,最后还是要按蒋的意思执行,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要充分相信一线的人员的能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领导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不能急躁,不仅自己不能急躁,还要安抚身边急躁的大臣。“高处不胜寒”,在漫长的时间等待中,尤其是信息不灵通的年代,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的办法,就是相信自己识人的本领,你用他,就要相信他,中途变更,也许是损失最大的。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你不能保持冷静,下属的员工就更加偏听偏信、煽风点火。武打小说中破敌致胜的方式,往往是抓住对方的“破绽”,一击而定,要发现对方的“破绽”,就要耐心地等待、细心地观察;作为管理者,是团队行动的最高决定者,你的“冲动”往往是把自己的破绽先暴露给对方。“不打没有准备好的仗”是保持团队战斗力的基础,因为你的一次失败就是对手的一次增长,此削彼长,力量的对比变化是绝对不划算的。

 

二、             性格猜疑,核心团队的变动频繁

性格猜疑是企业领导者最大的“敌人”,团结才是力量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若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核心团体,就不可能有一个战斗力强悍的团队。对自己人的猜疑,也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领导对自己识人能力的不自信,对自己领导地位的担心。崇祯的猜疑,是表现出来“人才凋零”局面的主要原因。
我们先看个数字:明代共产生过160多位内阁大学士,但崇祯管理的17年里,就用了50多位。内忧外患的时期,选拔将领是重要的,崇祯选拔的将领中,确实有相当多的人才,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雄文灿等都有过不俗的业绩,但几乎没有人能有善终,不是被崇祯杀头就是战死与被俘。战死还算给家人争荣耀,被杀头可要株连九族的,连家人都不能保平安,还要为国家奉献,大臣们会怎么想呢?
崇祯的性格猜疑造成的明显后果有三:一是虽然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但更换频繁,看到的大多数是碌碌无为之人,真正有才的还没等发挥,就埋没于茫茫人海之中。二是冤案频出,人心惶惶,无论多大的干部,一个不注意就身首异处,与这样喜怒无常的皇帝共事,大家都提心吊胆,忠心该如何表达,的确不容易。三是人才本来就少,不断地罢免,又不断地启用,刚下的可能又上了,原因是什么,可能崇祯也只是一时的冲动,上上下下,朝臣动荡,政策一天三变,百姓的“理解”的速度远远难以跟上。最终结果是朝政一团散沙,在崇祯的眼里,朝廷几十年都没有一个能另他满意的人才,文官不作为,武将打败仗,国不亡还需要别的理由吗?
解决企业“一团散沙”的方法是:企业的领导者,性格要刚毅,领导者就是企业的旗帜,企业目标最坚定的守护神。旗帜指引的方向不动摇,员工才会一个心眼地推动企业走向目标。其实团队最重要的不是有一两个“力气大”的人就有力量,而是大家的力使的是一个方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都是说团队力量的重要。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是能力非常的英雄,但保持企业的战斗力,需要的是团队的众志成城。
团队就意味着是很多人的群体,让大家都“看清”你的目标,高举目标的时间就一定要长,不仅让已经看见的人没有怀疑,继续努力,而且让新加入的人看清楚方向,避免帮倒忙。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定是辛苦的,辛苦的不是自己要干多少,而是干管理者应该做的。管理者是管理企业员工的思想、员工的发展,也就是很多企业宣传的“企业文化”。大企业有文化,小企业也一样有,只不过是不一定写在纸上罢了。

 

三、真吝啬假节俭,团队没有生机

要说性格上的急躁与猜疑可能是崇祯“天生”的弱点,但吝啬就是绝对不应该的,尤其是国家苦难的时候,吝啬不应该是皇帝的性格,天下都是你的,左口袋到右口袋,你还吝啬,百姓该怎么活?
说崇祯节俭,是因为崇祯在大臣们的面前经常“表现”的,穿破旧的衣服,变卖宫内的物品让大臣们很感动。说崇祯吝啬,是因为明朝国库空虚,但崇祯宫廷内库中保留大量金银,就是不拿出来,杀大臣抄家获得的也都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崇祯让大臣与亲戚们“奉献”,确是非常“诚恳”的。一次让武清侯李国瑞贡献四十万两,李不肯,把自家房屋标价出售,显示“确实”无钱,结果被崇祯下狱,惊吓而死,家产自然就奉献了。而李自成进北京时,崇祯宫内白银有三千七百万两,够支付明军三年的军饷。若早些拿出来,恐怕李自成提前就退休了。
一个团队的发展与付出总是相互均衡的,领导的吝啬,势必意味着员工更多地奉献,领导是企业的拥有者与管理者,奉献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升值,进而获得更大的回报;而员工是企业组成者,奉献的目的是为了让领导者信任自己,获得跟随企业成长的机会,才有可能在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中获取少量的利益。所以员工的奉献应该在领导者之后,没有领导者的大无畏奉献,就没有员工的一呼百应地跟上。
领导的节俭是为了让员工奉献,但领导自己的不奉献,员工有了学习的榜样,上行下效,团队还有活力吗?雷峰本身是个好的典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组织者只宣传学习雷峰,而自己却不学习,就会造成人人喊“学习雷峰”,但所有的人都希望别人学习,自己就可以少干些的局面。奉献本来是个褒义词,意味者总付出的增多,但在领导不带头的时候,就变成了某些人的多付出是为了某些人的少付出的代名词,奉献也就成了“贬义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