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针引线法的前世--零点分区间讨论法
说起穿针引线法,不得不说零点分区间讨论法,比如碰到高次不等式,也有人这样来解。
比如解不等式\((x+1)(x-2)(x+3)>0\),为便于表述令\(P=(x+1)(x-2)(x+3)\),
先找到零点\(x=-3,x=-1,x=2\),然后分区间列表得到
\(\begin{array}{c|ccccccc} x范围 & \text{$x<-3$} & \text{$\color{red}{x=-3}$} &\text{$-3<x<-1$} & \text{$\color{red}{x=-1}$} &\text{$-1<x<2$} & \text{$\color{red}{x=2}$} &\text{$x>2$} \\ \hline P的值 & - & 0 &+& 0 & - & 0 & + \\ \end{array}\)
由表格就可以得到不等式的解集\(\{x\mid -3<x<-1 或x>2\}\)。
这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中的零点分区间讨论法是一样的。后来有人对此方法做了改进,就得到了穿针引线法。
二、穿针引线法-----今生
- “穿针引线法”也叫“数轴标根法”,或“数轴穿根法”或“穿根法”,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序轴标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