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有太多企业,哪怕是像“卖床垫的”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轻工业,都会在自己的产品介绍上写一句“AI智造”。概念一蹭,倍儿有面子。以至于有一种说法叫“人工智能是个筐,谁都敢把自己往里装。”
在这样的情形下,标准的明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周,在科大讯飞2019新品发布会上,科大讯飞的董事长刘庆峰就谈到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跨越技术鸿沟后的AI技术价值兑现有三大标准,分别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应用案例”、“能够规模化和可推广的对应产品”以及“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去说明应用成效”。
“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应用案例”就在会上实时发生,会说8种语言的科大讯飞多语种AI虚拟主播“小晴”向全球同步直播整场发布会。
还有会上发布的讯飞翻译机3.0,你往边上一放开始说话,0.5秒闪译,翻译语种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还有七种专门的行业翻译。
录音成文“一秒钟”,找到笔记“一句话”的讯飞智能办公本,能够解决纸质笔记记不全、找不到、容易丢等难题。
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这个就叫“真实应用案例”。
其次,“能够规模化和可推广的对应产品”也是重要标准,具体是指在推广方面。
在商业中有一种现象很让投资者感到头疼,有一些技术导向的公司常常会搞若干看上去很有趣的发明。乍一看挺好玩,也很酷,但在应用上很局限。
比方说有的企业,搞了一个显示屏,可以根据天气不同显示不同的AI表情,感觉上很有趣,但性价比非常低,不具备推广的可能性。
而另一边我们以讯飞智能录音笔为例,乍一听确实并不新鲜,现如今许多记者,学生以及职场人士都会使用该工具用以记录重要对话,该工具的应用已经有些年头了。
但是一直以来,对录音笔的使用人群来说,后期的编辑加工和文字校对一直就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事。而讯飞智能录音笔则解决了这一痛点,1小时录音5分钟成稿,识别准确率高达98%,还支持内容标记、语音搜索等,实现了声音信息的存储、编辑、转写、查看一体化。
是否能真正契合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规模是否真的足够大,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一款产品究竟是只是“实验室里的试验玩具”,还是“具有商业价值的AI应用”。
最后,“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去说明应用成效”,通俗说也就是一个合格的AI产品,需要能够量化的实在好处。比如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抑或是体验的大幅增长。
有时候,噱头确实可以帮一家企业获得短暂的成功,但如果希望在商业时代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那么能否真正挖掘出价值将是制胜关键。
而具体到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将是决定你能否符合上述三种标准的核心要素。
AI残酷法则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只是商业要素中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运营模式,产品细节,市场推广等一系列元素,都可以帮助一家企业活下来,甚至活得很好。郑州×××医院:http://mobile.63856385.com/
但AI时代,一切都变得异常残酷。
在过去,中兴,联想等企业,凭借着其良好的商业体系在“贸工技”的道路上一直都走得很顺。然而美国大手一挥,中兴几乎彻底停摆,说到底是被技术卡住了脖子。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卡脖子现象同样存在,但他们面对的压根不是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政权,而是宇宙间待解答的科学法则——技术鸿沟。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14258618/240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