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刚刚访问了这位 CTO,分享了他在担任集团 CTO 之前的经历、从 Accenture 与 BCG 到现在传统企业来看甲乙方公司的区别、技术岗人员如何培养管理能力以及 IT 团队打造上的看法。
由于不方便对外公开这位 CTO 的真实姓名,因此下方就以 “CTO” 来指代 CTO 本人,以 A 企业指代 CTO 所在的企业。
能不能跟我们分享您担任集团 CTO 前的经历?
CTO: 我的本科是飞行航天,因此大学毕业后就在相关领域担任工程师近 2 年的时间,后来去了埃森哲(Accenture),埃森哲成立数字转型团队的时候我就在了,是创始团队的一员。离开埃森哲后,就到了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负责亚太地区的业务,带领了许多项目,陆陆续续在十多个国家工作过。
而 A 企业作为 BCG 的客户,在之前项目合作过程中有许多的接触,一方面相当认同 CEO 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想跟进规划的战略与策略落地,之后就决定加入 A 企业。
过去两个主要工作 Accenture, BCG 对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CTO: 过去十年都是在乙方公司做咨询方面的工作。接触过许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想法。在此期间最大的收获是思路上的拓展与眼界开阔与提升。而现在来到了甲方公司,比起乙方的多元,甲方专注在一个领域上。甲乙方的区别,除了工作强度与速率上的不同外,甲方更重视方案的执行与落实,乙方则是更强调基于开阔视野下的建议提供。
您之前在 BCG 是担任怎样的角色?
CTO: ,在每个谘询岗位阶段 Associate, Consultant Project Leader, Principal, Partner,也会肩负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因此我参与过设计、编程,但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以专家身份,同时管理 3-4 个项目,为整体大方向的掌舵者。
您从一位编程人员,逐步带领项目、到管理团队。在您看来,一位技术人员要如何培养策略规划与团队管理能力?
CTO: 技术能力必备这就不说了。除此之外,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 **对外部新鲜事物的关注:**专注于技术的同时,也对商业模式、行业新知等方面进行了解,可以多参加行业大会、多看相关书籍。
- **培养软性技能:**在技术能力加强的同时,培养软性技能,如沟通能力等,能够具有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 **强烈的责任感:**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整个产品有责任感。不只是在时间内交付完代码就好,要从大的角度,产品、团队、影响的层面等,来看「完成」这件事。
- **举一反三的能力:**开发是一个从下到上的执行角色,专注于细节。鼓励大家,遇到问题时,能有由上到下的角度、更宏观地来思考,为团队带来建设性的建议。与此同时,具备更宽阔的视野。这对于产品岗也是一样的,不要专注在业务提出的需求,而是要思考需求提出的背后,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 **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要锻炼将抽象化的概念(比方说一个问题、一个复杂的业务),转换成可执行、可具体落地的方案的能力。
- **在团队中培养管理能力:**管理的艺术就在于发挥人员的优势,截长补短,弥补团队其他成员的劣势。管理能力也需要通过细微的观察来达成。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迷思:「管理来自上级的赋权」,当没有管理头衔时,如何培养您刚说的管理能力呢?
CTO:
- **建立专业领域上的「权威性」:**首先要保证个人专业有权威性,在相关领域有建树。
- **增强管理的意识:**培养观察敏锐度,管理主要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 **向上级提出个人意向:**有意向成为管理者时,可以跟上级的沟通反馈自己的想法与愿景,上级依据其潜在特质来赋能(不一定是具体的头衔),让具备领导管理能力的人,能够体现该能力。
- **感染力与凝聚力:**优秀的管理者具备团队凝聚力,可以号招、组织整个团队。
- **学习机会与项目激励:**2019 年,我们也规划了技术相关、沟通技巧等培训,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项目激励,来激励优秀的团队成员,鼓励管理人才浮出水面。
从技术刚转变成管理者后,心态上有哪些转变?
CTO: 之前作为一线人员,只需要把自己任务做好。逐步到小规模管理时,就要慢慢多考虑,除了自己的事情,还要辅导团队、协助团队完成整个项目。再到更大的管理身份时,更多站在不同利害关系方的角度考虑,不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甚至要牺牲部分个人权益,权衡后再做出决断。但无论最终是什么样的决定,都要确保在一个透明的基准下来沟通。就算无法满足需求时,也要说明具体原因,告诉你为什么我解决不了。最终最好的结果一定是不停沟通磨合后最终产生的。
您觉得传统公司和其他类型公司的区别?
CTO: 互联网公司比较激进,因为市场变化快,危机意识强,接受变化创新的程度与反应速度相对高。而传统公司背负著是城市形象,需要考虑很多顾忌,因此不像互联网公司那样激进,速度会慢一点,但慢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更稳健。其实你观察阿里、腾讯因为公司规模大了,背负的社会责任多了,这几年的创新的策略较为保守,但整体进步的速度还是很可观的。
互联网公司节奏快,其实也与内部工程师本身具备多重能力,比方说商业能力、接受新知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希望我们能和一些大互联网公司一样,在大而稳定的情况下,也能依据积累的经验,相对更快的及时向更好的方向转 变。
对于打造您心中理想的 IT 团队,您如何规划?
CTO: 基于打造扁平化团队的准则,职位不会太和薪酬完全挂钩,可能会有你的工资比你小组长的工资更高的情况,主要是看个人的能力和对项目贡献的价值。即使是 P2 - P4 的职级,都能够肩负管理职责,尤其是 P3、P4 的职级,能协调沟通障碍、管理团队。公司也提供一些上升通道,遵从能力情况和个人意愿,在你希望转管理或晋升技术岗时会有个渠道。
与此同时,从机制上与组织结构上更更契合互联网文化,培养一个良性的优胜略汰环境,保证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价值,而不要埋没人才。优胜劣汰不一定是能力差,有可能是不适合当前团队,在 BCG 也很常见。希望团队可以增强对变化的接受程度,加强响应能力,可以不停的试错改变。当然也不能太盲目,虽然鼓励创新试错,但一定是合理范围内的,且要在试错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提升。
目前主要的挑战是如何让现有团队认可新的模式,也会担心大家的适应程度,因此会加强在这些转变机制下,提升反馈管道的透明度,希望转型阶段,团队能够以更开阔的心态来接受转变,积极拥抱变化,与此同时,对公司变化的有更多的认同,不再是被动完成工作,而是来自更多的个人自驱力。
作者:Yvonne Wu,微信:yvonneyvonnewu ,知乎:Yvonne Wu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原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