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久以前猴子从《经济观察报》上摘抄给我的一句话“手机和互联网使人们从应做的事情上游离开“,下面有个例子,就是讲人们刷网成瘾,仿佛是在接触新的信息,与世界保持同步,与时代接轨,而实际上人们却是每天被大量无用的信息包围。
 
  我想到上课的时候刷刷微博和豆瓣,两个半小时就过去了,而我得到了什么?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能获得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信息,都是获得或者不获得都无关紧要的知识,甚至是谬论,是纯粹的低级的娱乐。
 
  之前做微博公关的时候发现,每一段时间都有热点话题,杜甫火了一个月最近换成了元芳,刚刚兴起的切糕热又给人们制造了大量娱乐话题。每天我们热衷于这些,除了笑笑,又怎样呢?或者是看新闻,关注娱乐八卦,知与不知的区别大么?
 
  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习和提升自我,学习的目的并非在于知识本身,而是学习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学习的方式,促使人将学习到的东西与现实相联系,学习怎样学习。我们应该去阅读,去经历,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在这样的与过去与现在与花花世界的不断磨合中,我们学习怎样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找到一个恰当的点,在照顾到现实的情况下使自己舒适,并且不断塑造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自己,而不是让嘈杂的信息把注意力从自身引开,而把外在的东西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太多的人沉溺于物质的海洋里,而忘记了去反观自身,他们焦虑不知如何是好,却不知道只要静下心来慢慢走自己的人生,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五十年后,或者一百年后,当我们的后辈谈起我们这个时代,他们会怎么形容呢?假设时代一定是朝着不断进步的方向发展,假设进步意味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没有人为了填饱肚子苦苦挣扎,没有人因为工作压力而跳楼,那么他们会说,这是一个人们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自我的时代,他们刚刚从物质和知识信息的贫瘠中逃离出来,贪婪地收囊进所有可以获得的东西。他们用物质填充自己的躯壳,追求金钱来满足口腹之欲和虚荣之心,追求知识只是为了装饰自己没有思想的脑袋。就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千变万化目不暇给,他们茫然,他们慌乱,他们他们没有灵魂,不知道自身真正要的是什么。他们无法理解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认为那是假作清高。他们不知道生活的选择可以有多种,成功的形式也有多种,而不仅仅是出国留学,月薪过万,嫁入豪门,拼爹或拼干爹。未来的人会说,这是一个疼痛的过渡期,这些过去的人为了那虚妄的一切抛弃了他们认真经营即可获得的幸福。
 
  互联网是工具,而当你对工具的依赖性超越了你的自制力可以控制的限度,他就变成了控制你的魔鬼。互联网向你灌输各种观点,它们逐渐淹没你的生活。舆论的观点变成价值导向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