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是我建议大家要学习楼主的观念,而不是楼主的做法。

  逐次加保而且各个公司的产品都持有一点,目的无非有三:一是根据保险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作出适时调整,二是分散保险公司的个体性风险,三是大概因为资金的约束而不得不进行分期配置。

  出发点也许是对的,但针对这几个问题,有些顾虑是没必要的,而且成本会大大增加。消费型保险就不说了,升级换代不存在问题。一般有必要进行升级的通常是储蓄型保险,而各个保险公司几乎都提供产品升级的服务,所以通过买新保险来达到升级一般不太有必要。至于分散风险,对寿险公司来说,尤其是在中国的严格而保守的金融管制体制下,发生破产或者倒闭的可能性实在不大。至于资金配置的问题,其实是背着抱着一边沉,每月分批交几百块保费,跟每年一次交几千上万块保费,差别在哪?还不如拿一笔钱出来存个一年定期,到缴费时间取出来,还能额外收点利息呢。

  另外,有两个隐性成本是楼主忽略的。一个是保单成本:每一单保险合约,不管保额大小,都要付出一点初始费用,即保单的管理费和公司营运费,这些开支里一些费用是固定的,你保10万跟保1万都要付一样的费用。何况每个公司的费用率都有些许差异,这就不提了。不管怎么说,一份10万的保险与十份1万的保险,缴纳的费用一定是后者更多。对楼主来说,这一笔无形的支出单笔虽然不是很多,但架不住积少成多,所以有不少冤枉钱是交了管理费了。

  再有一个成本就是未来的理赔成本。发生理赔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些很仓促很不愉快的时刻,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洁的方式完成理赔,而不是要为理赔去东跑西颠。当然了,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都不错,代理人都是×××,但每一份保险合同要求的手续都是一样的,你也许会因为一个事件的理赔而需要准备一大堆的同样的证明资料,复印、不停的复印……如果某些保险必须要原件,那将又是件麻烦事,还需要去开证明……这些技术问题都且不说,想想吧,当你或你的家人抱着一大摞保单挨个给各个保险公司打电话的时候,你会恨自己为什么当初给自己设置了这么多的麻烦。那时候付出的时间、精力,岂是现在省几个小钱能弥补上的?

  买保险的精明在于给自己选择了正确的公司和险种,并且根据自身风险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这种调整更多是用增减险种来体现而不是搞形式上的零打碎敲),让保险尽量少地占用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不是相反。

 

 

 

其实分红的多少是由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决定的,虽然保额分红型(英式分红)产品,就是新华为代表的产品是“会长大的保险”,但与现金分红型(美式分红)产品相比,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是种“视觉误差”,就是把客户分红应得的现金再给客户买份保险加上原保单上,一是保额比现金从金额上看大一些,二是可以把客户的现金留在公司,对维持公司财务稳定有一定作用,但要说英式比美式好,所有精算师都不会如此断言。

 

不是诋毁,只是提醒一句,英式分红产品中,每年告诉你的红利分“终了红利”(TB)和“当期红利”(RB)两部分,其中TB部分是不保证的,就是今年可能给你加了10万,明年如果公司绩效不好,这部分就只剩5万了(那10万就消失了,并不是这5万加在那10万上)。这都是产品精算搞的把戏,大家一定要好好读条款,不过大家不是干这行的,有几个读得下去呢,别说客户,我们的代理人我觉得至少一半都没搞清楚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关键所在。

 

 

引用unbiased的大作:

引用rain826的大作:

引用yumenstar的大作:

不是很清楚楼主买保险是为了收藏还是?

出于收藏,你太强了。。。

 

新华我不是说不好,只是他们的分红说的很高,实际给的低

我不是有意贬低新华,但是事实是这样,不想大家蒙骗。

 

 

 

 

我理解你的意思,但说的和现实给的到底是高还是低,用数据说话比较有说服力。不知道你和楼主相比谁更清楚些。

 

 

 

 

 

其实分红的多少是由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决定的,虽然保额分红型(英式分红)产品,就是新华为代表的产品是“会长大的保险”,但与现金分红型(美式分红)产品相比,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是种“视觉误差”,就是把客户分红应得的现金再给客户买份保险加上原保单上,一是保额比现金从金额上看大一些,二是可以把客户的现金留在公司,对维持公司财务稳定有一定作用,但要说英式比美式好,所有精算师都不会如此断言。

不是诋毁,只是提醒一句,英式分红产品中,每年告诉你的红利分“终了红利”(TB)和“当期红利”(RB)两部分,其中TB部分是不保证的,就是今年可能给你加了10万,明年如果公司绩效不好,这部分就只剩5万了(那10万就消失了,并不是这5万加在那10万上)。这都是产品精算搞的把戏,大家一定要好好读条款,不过大家不是干这行的,有几个读得下去呢,别说客户,我们的代理人我觉得至少一半都没搞清楚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关键所在。

 

 

那你可以和我们的精算师杨智呈交流一下你的观点,因为是杨智呈把英式保额分红带到了中国,比较有发言权,然后告诉我们你们俩交流的结论吧。看是不是简单的把分得的现金买成了保额。

从来没有说过哪种分红方式好,只是有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有的人希望得到现金红利,有的人追求的是发生风险给付红利保额。

分红产品的红利本身就是不能保证的,另外谈到的终了红利去年10万,今年变成5万了,只是一个业绩不好,把分的红利能减少这么多么?难道分红险保费都投入股市了?

“其实分红的多少是由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决定的”这句话我同意。

您既然是精算人员,请教一下:现金分红的未分配盈余是否给客户分,对这部分红利如何处理?未分配盈余和可分配盈余的各自所占比例,保险公司是怎么划分的?

我上面的回答是针对有人说新华给的没有说的多的说法,没有其他意思。

互相交流才能不断学习,这里精算人员比较少,希望您能带来更多的产品设计的细节和知识。

 

 

据我所知,杨总智呈已经没有分管精算了。很可惜的是我职级不是总精算师,我的老板(总精算师)和杨总有过很好的交流,并与我们分享了经验,感觉杨总是一位很全面的人才。

“红利本身是不保证的”,没错,但是现金分红的话,去年给你100元,今年跌为50元,因为去年的100元你已经到手了,这50元是另外的。但对英式分红的TB来讲,去年的10万元红利保额今年就消失了,今年的TB只有5万元了,是这个意思。

“未分配盈余”这个词对分红账户是不会出现的,每年可分配盈余至少应分红客户70%(上不封顶)。当年“未分配盈余”可以理解为“红利特别储备”,用于平滑各年的分红水平,具体情况你可以狗狗一下保监会丁昶的文章。

产品设计细节是公司机密,我只能讲原理。

因为杨总智呈毕业于中财,中财是考英国精算师体系的,而别的学校考北美的为多,所以新华一开始就定位于英式分红,这是由个人的教育背景所决定。当然,不排除有牛人一举拿下了北美和英国两个精算师资格,比如泰康的张晨松,真是惊为天人,当然这是闲话,仅供大家一哂,不在精算界内,自然读起来味如嚼蜡。

 

 

 

 

到目前为止,只剩下 人保寿险的 《温馨人生》(分红型) 分红情况 如何?还不得而知。

 

小小结一下:2009年我投保的几家寿险公司 所公布的08年度分红情况来看,首推 中德安联和新华人寿 2家,不仅因为,这2家是 公布分红率的方式来 增加保单保额,而且,08年的年度分红率都维持与07年一致(新华人寿的 《福如东海A1.2%,《锦绣年华A1.05%,中德安联的《福星高照》1.2%),算是难能可贵了,且相比而言,中德安联的《福星高照》性价比更高(因为中德安联的产品 有更长缴费期可选,这样年缴保费可以更低,而分红率却 一样)。

 

太平人寿的《福禄双至》,今年公布的08年年度 增额红利比07年少了不少,减少了大约35%

 

最差分红表现(现在这么说,也许,武断了,人保寿险可能更差)的是:合众人寿,首年度现金分红额仅为:0.2元。

 

 

 

买的国寿康宁终身和一款万能险。

我没有从投资收益方面考虑,因为保险和投资的侧重完全不同,我看中的是保险公司本身的“保险”,保险界的元老都知道,中国人寿原来有千亿规模的利差损保单,为上市所需,财政部毅然施以援手,该项不良资产全部剥离到股改时的存续公司。现在的国寿一家独大,保费规模占寿险市场的40%以上,约为平安寿险保费+太保寿险险保费的两倍(今年结构调整,而平安猛冲规模,该比例就应该达不到了),就像AIG的保险业务一样, too big to fail,国家出于稳定考虑,不论出现任何极端情况,均不至于让其完蛋,除非政权更替,但那个时候还要保险做什么呢,什么东西都不一定是自己的了。

个人偏好不同,我并不是推荐具体的寿险产品,我只是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

相信任何资深的精算师都不是轻易给人任何产品的定论。

 

 

 

OK! 终于通过电话查询,人保寿险的那份分红保单的分红情况,2009年公布2008年度分红额(现金分红方式)为:5.76元,累积生息方式,累积生息利率2.5%。该保单为《温馨人生》(分红型),年缴保费527元,缴费期为 终身,保额为3.4万元。

 

截止到20091231日,个人所有投保的分红型人寿保单分红情况及往年年度分红情况如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