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A类地址:支持超大网络,网络号:前8位,主机号:后24位 224 个
B类地址:支持中等网络,网络号:前16位,主机号:后16位 216个
C类地址:支持小型网络,网络号:前24位,主机号:后8位 28个
D类地址:支持组播地址,不区分网络号或主机号,前四位是1110,有228个
E类地址:用于科研,前四位是1111
A类地址:支持超大网络,网络号:前8位,主机号:后24位 224 个
B类地址:支持中等网络,网络号:前16位,主机号:后16位 216个
C类地址:支持小型网络,网络号:前24位,主机号:后8位 28个
D类地址:支持组播地址,不区分网络号或主机号,前四位是1110,有228个
E类地址:用于科研,前四位是1111
保留IP地址:
网络地址:主机位全0的IP地址
广播地址:主机位全1 的IP地址
子网划分的原因:
1、缩减网络流量,优化网络性能
2、简化管理
3、增加网络安全性
1、缩减网络流量,优化网络性能
2、简化管理
3、增加网络安全性
封装: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过程
解封装: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过程
解封装: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过程
协议数据单元在各层中的称呼:
数据(data):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分段(segment):传输层
包(packet):网络层
帧(frame):数据链路层
比特(bit):物理层
数据(data):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分段(segment):传输层
包(packet):网络层
帧(frame):数据链路层
比特(bit):物理层
封装的过程:
传输层(分段处理)--------->网络层(封装头部,即添加源和目的IP地址)---------->数据链路层(封装帧头(源MAC和目的MAC)和帧尾(CRC))--------->物理层(转换成二进制比特流)
传输层(分段处理)--------->网络层(封装头部,即添加源和目的IP地址)---------->数据链路层(封装帧头(源MAC和目的MAC)和帧尾(CRC))--------->物理层(转换成二进制比特流)
解封装与上述过程相反,在此不再罗嗦。
总结:
物理层的设备不改变帧的格式,广播式转发
数据链路层的设备不改变帧的格式,但可以根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进行转发
网络层的设备改变帧的格式,要执行帧的解封装和再封装,但不改变数据包中的源和目的IP地址
物理层的设备不改变帧的格式,广播式转发
数据链路层的设备不改变帧的格式,但可以根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进行转发
网络层的设备改变帧的格式,要执行帧的解封装和再封装,但不改变数据包中的源和目的IP地址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huangmaokid/36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