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不能迷信大数据

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的临近,各种声称能用大数据辅助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咨询服务涌现出来,但这些服务背后的所谓“大数据”往往缺乏真正的数据支持。考生和家长在面对这类服务时应保持理性,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高考之后,考生和家长又将面临志愿填报这道难题。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而调查显示,这些机构所谓的“报考大数据库”并无真正的大数据支持。(据《京华时报》)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出现填报志愿的指导机构,只不过与以往相比,如今的“大数据填报”使得这样的指导好像更“高大上”。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报考大数据库”并无大数据支持,也没有多少科学性和可信度,只是商家用来炒作和宣传的噱头而已。

为何大数据报考指导会受到公众追捧?首先我们应看到考生与家长的迷茫和焦虑。填报志愿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如何填报志愿,填报什么样的志愿,都有很多技巧和讲究。但很多家长对此却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只能寄希望于市场上的填报志愿指导机构,尤其是噱头十足的“大数据填报”。其次,大数据是一种新兴事物,很多人对此并不熟悉。正是这种认知缺失,才导致一些家长对大数据盲目信任、盲目追捧,也使得一些指导机构有机可乘。

填报高考志愿不能一味迷信大数据。对此,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考生填报志愿的教育、培训和辅导,学生及家长则应正确认识大数据,在填报志愿时做到理性谨慎,不迷信,不盲从。同时,如果指导机构确实存在虚假宣传行为,涉嫌消费欺诈,那么相关部门也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积极介入,净化指导市场,确保考生权益。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