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六七年的《咬文嚼字》,在2009年的第一期第一次对其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质疑。
这是《咬文嚼字》2009年第一期特稿:“《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里面公布了《咬文嚼字》编辑部总结的200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往往被误读成yuè。
二、“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íng'à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狙击”应为“阻击”。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容易用错的成语: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意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其他我都理解,唯独对第一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我产生了怀疑。在我的印象里,明明白白是“不亦说乎”,“说”是通假字,通“悦”,所以读音也应该是“悦”。而且文章中说,奥运开幕式的解说,也将这个字读成了“乐”(le),难道真的是众人皆醉,唯《咬》独醒?
翻到《咬文嚼字》的版权页,我准备给他们写邮件质问。不过想想,看这本杂志六年,除了有一期排版有一点问题之外,还没发现“硬伤”。也许人家真的有道理,我还是应该查一查的好。
打开Google,搜“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发现有这种疑问的还真不少。不过看了原文我就一下子懵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没错……的确是我记错了……
也许是“学而时习之”平时不用的原因,我已经把这半句淡忘了。但如今想起来,的确是第一句才是“悦”。记得中学老师还提过什么“悦于内心、乐在其外”之类的……
掩卷长叹。叹自己差点冒冒失失干了把无知者无畏的事情;叹终于还是没能抓住“咬文嚼字”的毛病;叹所有做编辑行当的同仁,须慎之又慎呀……
这是《咬文嚼字》2009年第一期特稿:“《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里面公布了《咬文嚼字》编辑部总结的200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往往被误读成yuè。
二、“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íng'à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裏”。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狙击”应为“阻击”。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容易用错的成语: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意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其他我都理解,唯独对第一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我产生了怀疑。在我的印象里,明明白白是“不亦说乎”,“说”是通假字,通“悦”,所以读音也应该是“悦”。而且文章中说,奥运开幕式的解说,也将这个字读成了“乐”(le),难道真的是众人皆醉,唯《咬》独醒?
翻到《咬文嚼字》的版权页,我准备给他们写邮件质问。不过想想,看这本杂志六年,除了有一期排版有一点问题之外,还没发现“硬伤”。也许人家真的有道理,我还是应该查一查的好。
打开Google,搜“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发现有这种疑问的还真不少。不过看了原文我就一下子懵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没错……的确是我记错了……
也许是“学而时习之”平时不用的原因,我已经把这半句淡忘了。但如今想起来,的确是第一句才是“悦”。记得中学老师还提过什么“悦于内心、乐在其外”之类的……
掩卷长叹。叹自己差点冒冒失失干了把无知者无畏的事情;叹终于还是没能抓住“咬文嚼字”的毛病;叹所有做编辑行当的同仁,须慎之又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