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

本文介绍了一套高效的阅读方法,包括主动阅读、分层次阅读等技巧。通过四个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籍内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几天前,有位同事问我如何阅读一本书。听到这个问题,我有点诧异,觉得读书不是很简单的事吗,人人都会。但看他很认真的样子,我想了想我读书的方法:先粗读,接着精读,最后做读书笔记。在回答他之后,自己感觉到有些心虚。我问自己,这方法是否科学、全面、系统、有效?这样做是否能掌握书中要表达的东西,并为我所用?于是,找到这本好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另外,我也参考了秋叶语录如何阅读一本书.ppt ,写的非常好。但个人感觉缺少了四种阅读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在阅读中如何融会贯通这些技巧,以下读书笔记作为补充。

1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者带着问题阅读: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2 阅读是分层次的

基础阅读:摆脱文盲状态基础阅读能力,你能理解这个句子说什么?

检视阅读:有限时间最好的完整阅读法,你能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

分析阅读:无限时间最好的完整阅读法,你自己是如何理解这本书?

主题阅读:最主动最花费力气的阅读法,本主题这些书观点不同在?

提示:阅读的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上一层次包括下一层次阅读法

2.1 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你能理解这个句子说什么。

2.2 阅读的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首先要理解的是,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本来这是一体两面的事,但是对一个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最好是将两者区别为不同的步骤与活动。有经验的阅读者已经学会同时运用两种步骤,不过此刻,我们还是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

  • 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 粗浅的阅读

系统略读的步骤:

     (1) 了解书籍主题:先看书名、副标题,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 了解整体架构: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 了解作者:了解其知识结构,本书的价值

    (4)了解重要章节: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快速看看。

    (5)寻找主题或思想线索:把书打开来,跳跃性的东翻翻西翻翻,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全书翻过一遍

粗读: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先有个总体印象。

检视阅读的作用

    (1)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2) 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

    (3) 检视阅读在那个层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人第二个阶段。

2.3 阅读的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2.3.1 第一阶段解决的问题

整本书谈的是什么的问题

四个规则

第一规则: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第二规则: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第三规则: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第四规则: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四个规则的关系

第二、第三规则关系很密切。一份说明清楚的摘要会指出全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你看不清楚这些构成部分,就没法理解全书。同样的,除非你能掌握全书各个部分之间的组织架构,否则你也无法理解全书。

那么,为什么要弄两个规则,而不是一个?主要是为了方便。用两个步骤来掌握一个复杂又未划分的架构,要比一个步骤容易得多。第二个规则在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则在强调一本书的复杂度。要这样区分还有另一个理由。当你掌握住一本书的整体性时,便会立刻抓住其中一些重要的部分。但是这每个部分的本身通常是很复杂,各有各的内在结构需要你去透视。因此第三个规则所谈的,不只是将各个部分排列出来,而且要列出各个部分的纲要,就像是各个部分自成一个整体,各有各的整体性与复杂度。 

第二、第三规则--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为什么论说性的书,这种本来就想条理井然地传达一种知识的书,不能光是把主题纲要交待清楚便行?原因是,不仅大多数人都不会读纲要。更重要的,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read out)。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

我们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概括以上所有的概念,那就是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 

如果你已经在运用规则二跟规则三了的话,第四规则就不过是换种说法而已。但是重复说明这个规则很有帮助,你可以借此用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全书与各个重要部分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前四个规则是有整体性,有同一个目标的。这四个规则在一起,能提供读者对一本书架构的认识。

除非你是刚开始练习使用分析阅读,否则你不该将“阶段”一词当作一个前后顺序的概念。真正实际的读者是一次就完成所有的阶段。不过,你要了解的是,在分析阅读中,要明白一本书的架构是有阶段性的进展的。

2.3.2 第二阶段解决的问题

作者是如何讨论清楚这个问题的

四个规则

第五规则: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名词术语的定义,如《物种进化》中,“变种、种属、天择、生存、适应、杂种、适者、宇宙”),与作者达成共识。

第六规则: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即论点)。

第七规则:找出作者的论述(即论证),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第八规则: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

2.3.3 第三阶段解决的问题

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三个规则

第九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反对”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这本书内容了“。

第十规则: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第十一规则: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依据。

批评作者四思路

  • 你的知识不足
  • 你的知识有错误
  • 你的推理不合逻辑
  •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2.3.4 辅助阅读

除了书籍本身之外,任何辅助阅读我们都可以称作是外在的阅读。所谓“内在阅读”(intrinsic reading),意思是指阅读书籍的本身,与所有其他的书都是不相关的。而“外在阅读”(extrinsic reading)指的是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在理解与批评一本书的过程中,内在与外在的阅读通常会混在一起。但许多读者太依赖外在的辅助了,我们希望你了解这是毫无必要的。整体来说,在你找寻外力帮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个人阅读。

根据一般的阅读常识来说,你依照内在阅读的规则尽力将一本书读完之后,却还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时,就应该要找外在的帮助了。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 相关经验。

     (2) 其他的书。

     (3) 导论与摘要。

     (4) 工具书。

2.3.5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1) 关键字花圈,重要的句子划线,段落的话在前面划竖线

  (2)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3)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4)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5)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

     (6) 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7) 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

2.4 阅读的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2.4.1 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 检视阅读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2.4.2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主题阅读有5各阶段:

     (1)  检视阅读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3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3.1 结构笔记(structuralnote-making)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

     (1)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2) 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3) 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尤其如果你知道终有一天,或许是几天或几个月之后,你会重新拿起这本书做分析阅读时,就更该将问题与答案先写下来。要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或是书名页,这些是我们前面所提的笔记方式中没有用到的页数。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笔记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笔记为结构(structuralnote-making)。

3.2 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

当你做分析阅读后,关于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里,你做的笔记就不再是跟结构有关,而是跟概念有关了。

3.3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

当你做了主题阅读后,对一个已经熟练同时读好几本相同主题书籍的专业阅读者来说,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记笔记的方法。那就是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一这场讨论是由许多作者所共同参与的,而且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常察自己的参与。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Ming8006/archive/2013/01/07/2849366.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