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历史

本文介绍了从状态机操作系统到批处理操作系统的演变历程。详细解释了各阶段操作系统的特点及其实现方式,包括状态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限制、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端操作系统的交互方式以及批处理操作系统如何通过减少人机交互时间来提高效率。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第一阶段:状态机操作系统(1940年以前)

    所谓状态机操作系统实际上算不上我们现在通常所定义的操作系统,而是一种简单的状态转换程序:根据输入和现在的特定状态进行状态转换而已。能做的计算只限于加减法。这个时代的操作系统没有什么功能,不支持交互命令输入,也不支持自动程序设计,甚至这个时候没有存储程序的概念。

第二阶段: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端操作系统(20世纪40年代)

    SOSC操作系统的设计目的是满足基本功能,并提供人机交互。这种操作系统下,任何时候只能做一件事,即不支持并发和多道程序运行。操作系统本身是一组标准库函数而已。操作系统本身并不自我运行,而是等待操作员输入命令再运行。用户想要什么服务,就直接在命令行键入代表服务的对应操作系统库的函数名(文件名)即可。这种操作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很低:用户输入一个命令就执行一个函数,拔动一下就动一下。当操作员在思考时或进行输入输出时,计算机则安静的等待。

第三阶段: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50年代)

    为了提高SOSC的效率,人们提出了批处理操作系统。在仔细观察SOSC后,人们发现,SOSC之所以低下,是因为计算机总是等待人的下一个动作,而人的动作总是很慢。因此,人们觉得,如果去掉等待人的时间,即让所有的人想好自已要运行的命令,列成一个清单,打印在纸带上,然后交给一个工作人员来一批一批的处理。

    批处理操作系统是通过减少人机交互的时间从而达到CPU和输入输出利用率的改善。其过程如下:

  1. 用户将自已的程序编在卡片或纸带上,交给计算机管理员处理。
  2. 管理员在收到一定数量的用户程序后,将卡片和纸带上的程序和数据通过IBM 1401机器读入并写到磁带上。这样通常会含有多个用户的程序。
  3. 计算机操作员将这盘磁带加载到IBM 7094上,一个一个运行用户的程序,运行的结果写到另一个磁盘上。
  4. 所有的用户程序运行结束后,将存有结果的磁盘取下来,连到IBM 1401机器打印结果,然后就可以打印结果交给各个用户了。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jimilee/blog/1529048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