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记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幽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给草原。——海子《九月》
在某瓣上看到一篇影评,以海子的诗《九月》的一句做了标题,窃以惊叹万分,于是好不害臊的以同样的一句为题写下了此文,以此作为观赏过电影《革命之路》的证物。
二、关于爱情
我一直认为爱情、婚姻,是如朝圣、转山一般存在。其过程应顺其自然,结果也理所应当。所以,当我偶遇《革命之路》这部电影,在简介中窥见是一部讲述爱情和婚姻的影片时,我有过良久的诧异。
革命,革谁的命?
当一段感情已经陷入泥沼,需要用类似革命的方式,将一切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时候,爱情就已经不存在了,此时的婚姻,也就仅仅成为了责任的代名词而已。如此解读,这部电影的基调就未免过于沉重了些。以“革命”去描述两个相爱的人在婚姻中的纠缠,也未免过于冷漠了些。
电影定译名为《革命之路》,只是因为剧中主角惠勒夫妇家住革命路罢了。我宁愿用这种掩耳盗铃的手段去相信这是译者引入时的偷工减料,也不愿承认这是在暗指婚姻中的革命。
我一向是固执且嘴硬的,但即便如此,我也不得不认同,没有妥协和牺牲,没有付出的爱情,原本就是冷漠的;或者说,这种爱情,原本就已经不是爱情了。
三、关于剧情
April终于走上舞台,实现了自己成为演员的梦想,虽然结果并不尽人意。
演出结束后,当Frank找到后台时,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在无意间戳中了April的痛处。April理所应当地责难了。此时的Frank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惹恼了她。
他们一前一后地走在昏暗地走廊上,神情凝重,保持着“安全距离”。
车上,Frank发现了April的不快,试探性地安慰着对方。结果双方的语气愈来愈激烈,最终演变成了指责与争吵。
April的咄咄逼人终于彻底激怒了Frank,他猛地举起拳头,但在落下的一瞬间,他转而砸向了April身后的车篷。看到Frank疼得抱着手臂,April的眼神是那么冷漠。
April受够了如今这种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生活,她渴望重新开始,回到二人初识的那一刻。收拾旧物时无意间发现了Frank曾经在巴黎的照片,回想起了Frank向她描述的巴黎的生活,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当晚,April主动向Frank示好,并和孩子一起,为他准备了生日会。
睡前,April兴奋地向Frank提出了想搬到巴黎,开始新的生活的想法。因为工作的不如意,Frank认可了她关于离开现在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想法。Frank同意了。
于是,April一心幻想着能一家人一起去巴黎,把巴黎当作了改善生活的唯一方式,当作了对现有生活进行的“革命”。于是满心欢喜地做着打算,甚至做出了她来工作,让Frank实现曾经梦想的承诺。
当Frank答应了去巴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意气风发。在这种心态的帮助下,他没想到,随手处理的工作却得到了公司的赏识,获得了一份升职加薪的绝佳机会。
一边是升职加薪实现自己的价值,一边是对April的承诺以及对理想生活的预期,Frank犹豫了。但他还是向领导提出了离职的意愿。
海滨度假时,Frank有意无意地向April表达了自己有了另一个选择,April认为自己的幻想破灭了,两人的矛盾又一次激发。
艾伦夫妇带着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John来访,闲聊时了解到惠勒夫妇(Frank&April)搬去巴黎的想法。
“你们是众人羡慕的惠勒夫妇,你们有什么需要逃避的呢?”John问道。
“我们也许是在逃避,逃避这空虚绝望地生活。”Frank说。
“空虚绝望吗?很多人都生活在空虚绝望的生活里,但是直面绝望真的很需要勇气。”John说道。
事后April和Frank坐在餐桌前,聊到:
——“似乎John是唯一一个能懂得我们在讲什么的人。”
——“也许我们跟他是同类吧。”
——“如果生活和疯狂息息相关的话,那么我完全不在乎我们是否疯了。”
April怀孕了,她想要打掉孩子,这样他们去了巴黎她才能工作。她不希望孩子成为阻止他们去巴黎的原因,也不希望Frank会以此为借口。Frank听到这个消息,看着日历的眼神,证实了这件事。
April渴望生活能有所改变,渴望一切能回归从前。一方面因为母亲的天性,她爱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他也不得不承认,她骨子里是认为孩子是她的束缚,因为有了孩子开始,一切似乎都变了轨迹。
Frank从一个自大的大嘴巴男孩变成了一个承认自己自大的男人,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活。April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想,希望去巴黎当政府秘书,也是因为生活。Frank选择留下是因为孩子和家庭,他希望能给他们安定;April希望离开是因为生活和亲情,希望能找回生活的希望,和家人过的开心。两个人,都为了家庭,选择放弃自己的梦想。
到最后,当Frank和April的矛盾终于不可调和的时候,April许下了她对这段感情沉重的宣判。
——“多可笑啊,我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不可能实现的承诺里。”
当Frank带着目的地向April承认自己出轨的时候,April却反击道:
——“你希望我吃醋吗?我没有任何感觉。”
John一家的意外来访,打断了二人的争吵。
当知道二人打消了去巴黎的计划了之后,John激动地大声指责Frank的软弱无能,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
——“我很庆幸我不是那个孩子。”John留下了这样的话,转身离开。
John离开后,Frank和April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我不希望对这段争吵描述太多,也不希望对最终那段充满仪式感的、自以为正确的、失败的自我救赎,做过多的阐述。因为我怕夹杂太多个人的感情,从而失去了电影本身想表达的含义。
所以,就这样吧。
结束了,《革命之路》,结束了。
四、关于交流
惠勒夫妇两人性格的强势和期望的差异是矛盾的根源。
但是爱情里本身就没有对错,矛盾的任何一方的任何决定都一定有着足够的理由。只是,需要沟通与交流,需要大声说出来,需要一起去解决。单方面的决定,犹豫和欺骗,带来的只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忽然想到很久之前,一位亲密好友和我说过的一句话:当两个人有矛盾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说出来尽早解决。埋藏在心里不说,久而久之,就像往炸弹里填火药。这个炸弹一旦被引爆,就什么都不剩了。所以,在它威力还足够小的时候,及时通过沟通去解决,在不至于摧毁一切的时候,坦诚交流。
——“如果你听懂了我的话,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类似这样的话在电影中数见不鲜。拒绝沟通,只会让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变得难以控制。
我一直在想,如果Frank在April拒绝沟通的时候,并没有离开,而是一把抱住April,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五、关于自私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承担着婚姻责任的夫妻也并不例外。April曾对Frank说“你只是让我陷入生活的圈套,让我感受你所让我感受的”。
其实我们真的能断定,他们之间最终已经没有爱情了吗?
我想, 不是的。
正是因为他们太爱对方,太爱与对方一起的生活。于是他们都希望对方为自己而活。他们仍然对生活对爱情对婚姻充满希望,只是他们认为,生活、爱情、婚姻,还能变得更好。于是带着这种希望,要求对方为此改变。当两个人都有这样的认知的时候,并且两个人对于好生活的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萌生了。
——“你不能强迫我去感受你的感受”。
所以啊,爱情终究还是自私的,当两个人的个性都太过强硬的时候,当没有人愿意退让哪怕一步的时候,发泄的出口就变成了争吵,婚姻终究就成为了爱情的坟墓。
五、关于付出
因为主演相同的关系,有观众会半开玩笑地说道,《革命之路》就是《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爬上甲板后的婚后生活。我则对此并不认同,一份愿意为对方付出生命的爱情中,还会有其他的东西,不愿意付出么?
我承认,再惊世骇俗的爱情终究也是要在柴米油盐中沉淀的。但我不承认,柴米油盐的付出,会比生命的付出更让人难以抉择。
一段婚姻中,两个人做出牺牲而达成某种平衡的时候,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只是的单方面地希望对方为自己付出,满足自己的各种愿望的时候,爱情就已经走向了坟墓了。
六、关于逃避
看到很多人的评论,说如果April和Frank真的去了巴黎,他们应该会如何如何。
其实我想,未必见得。
就算到了巴黎,Frank依然是Frank,April也依然是April。他们的矛盾不会改变。巴黎,只是空中花园,只是他们对生活无望之后,寄托全部希望的唯一幻想。
当幻想真正实现之后,他们仍然会挣扎在现实的泥潭中。这时,他们应该继续幻想吗?
而这也让我想起我在柴静的博客里看到她引的张越评价《阿甘正传》男主人公的一段话:“阿甘就是看到一个目标就走过去了,别的人是看见一个目标,先订一个作战计划,然后匍匐前进,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一辈子就看他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儿也没到达。”
他们梦想中的巴黎,其实就是闪转腾挪。
有影评人在微博上建议未婚青年不要看,这跟少不看水浒一个道理——不要年纪轻轻,就被这样的作品看得失去志气,怀疑爱情,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还未登台,就颓然离场。有朋友回复,建议已婚青年也不要看。七年之痒、危机四伏的中年夫妇更不要去看,否则更会怀疑人生。
窃以为,什么样的年纪都应该看看,年纪轻轻看,则培养自己的爱情观;已婚青年看,则对比自身改正价值观;中年夫妇看,则回忆当初,看看如今还陪在自己身边的爱人,笑一笑,就好了。
七、关于信仰
海子第二次去西藏的途中,路过祁连山时,写下了《九月》。在诗中,他把自己比作众神遗孤,他借这种站在高处的虚无和荒凉来表达自己理想主义式的失落和孤独。此时的海子已经走向自我的终结。
我想,这似乎也是April的心路历程。
她以一种充满仪式感的的自我救赎,向世人宣誓,她没有屈服。
这种仪式无关对错,就如同宗教信仰,自己坚信一定正确,则即使千夫所指,也改变不了自我认知。
那么,我们就不再评论她的对错了,只是希望,这样的声音少一些吧。
八、还是关于爱情
世俗力量是如此巨大,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如是。
这就如同一个个的现代化程度发展不同的猪圈,用力突破围墙固然可精神可嘉,但如果不够强大,就会头破血流,接着回去过旧的生活,甚至再也回不去了,就此毁灭。
如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兄一样,对生活的设置不屑一顾并能成功逃脱者,几乎只存在于想象当中,更何况,April想要突破的生活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生活,不再是她一人的理想可以承载的。
那么,是否有一种类似革命性的办法,能将深入泥潭的一切挽救回来。
对于婚姻来说,革命之路本身就是一种幻想。没有什么能让房子一瞬间变新,能重回到初遇时的美好。
而那些相濡以沫恩爱到老的夫妻,从来就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完美,而可以不踏入到泥潭之中,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泥沼之中接受了彼此不完美的事实,一点一点相互扶持着走了下去。
他们既不想惠勒夫妇,一直期盼着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巴黎”,也不像艾伦夫妇他们那样,仅仅是彼此忍受,从而貌合神离。
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仍然热爱它,尽管满身伤痕,尽管彼此并不完美,但仍然在坚持中等待与忍耐,并在这样的等待和忍耐中收获幸福。
请不要因为影片告诉我们,革命之路并不存在,而对婚姻充满悲观情绪。
影片说的是事实,但实际上,有一种非常艰难的办法,可以不用向他们那样悲惨的结局。
但是前提是,你们会甘心为了对方,彼此付出和牺牲,还有长长的耐性和理解,以及永远不要消灭的期盼。
九、最后说两句。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那时还在农村。有一天,我到地里干活,经过大路时,有一两四轮拖拉机扬起阵阵黄土,绝尘而去,黄土飘扬之中,我看到开拖拉机的小伙,着一件落满尘土的棕色皮夹克,头发卷在一起微微抖动,他叼着烟卷儿,神气活现的转着方向盘,车轮的挡板上坐着他老婆,扶着老公的后背,颠簸之中,坐的稳稳当当,头巾飘飘,自信满满,幸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突突突突的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四轮拖拉机拉了一车粮食或者棉花;
在那一刻我就想,这就是爱情和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呀,普天之下,莫不如是;十几年过去了,美国人民在寻死觅活于中产危机,而爱情和生活之于我们仍然如此,只是宝马奔驰代替了拖拉机,副驾上的小三代替了原配而已。
所以,我们没有如此指向内心的中产危机,因为中国根本没有一个叫做中产阶级的群体。中国亦没有此类型的电影作品,看看《手机》《一声叹息》就知道,所谓危机不过如此啊。
不愿意多说,《沉思录》里有一句话,是对我的观后感最贴切的总结。
“纵使你的生命可以延展到3千年,甚至3万年,要知道一个人只能死一次,也只能活一回;所以,顶长的寿命和顶短的都是一个样。……所以有两件事要记取:第一,自亘古以来一切事物都是在同一模型里铸造出来的,然后一遍一遍的重复翻演,所以一个人在100年间或200年间或永恒不变地看同样的事物演来演去,实在是没有差别的。……”
亨利·大卫·梭罗曾言:大部分人过着默默而绝望的生活,带着心中尚存的歌谣,走进坟墓。(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and go to the grave withthe song still in them.)
就如同你我。
也希望你我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