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性能分析工具Profile

本文详细介绍Python性能分析工具Profile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定位程序性能瓶颈,解析Profile输出结果,以及如何利用cProfile和pstats进行更深入的性能分析。

Python性能分析工具Profile

 

 

代码优化的前提是需要了解性能瓶颈在什么地方,程序运行的主要时间是消耗在哪里,对于比较复杂的代码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定位,python 内置了丰富的性能分析工具,如 profile,cProfile 与 hotshot 等。其中 Profiler 是 python 自带的一组程序,能够描述程序运行时候的性能,并提供各种统计帮助用户定位程序的性能瓶颈。Python 标准模块提供三种 profilers:cProfile,profile 以及 hotshot。
profile 的使用非常简单,只需要在使用之前进行 import 即可,也可以在命令行中使用。

 

使用Profile

测试示例:

import profile
def a():
    sum = 0
    for i in range(1, 10001):
        sum += i
    return sum

def b():
    sum = 0
    for i in range(1, 100):
        sum += a()
    return sum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ofile.run("b()")

输出结果:

        
104 function calls in 0.094 seconds Ordered by: standard name ncalls tottime percall cumtime percall filename:lineno(function) 1 0.000 0.000 0.094 0.094 :0(exec) 1 0.000 0.000 0.000 0.000 :0(setprofile) 1 0.000 0.000 0.094 0.094 <string>:1(<module>) 1 0.000 0.000 0.094 0.094 profile:0(b()) 0 0.000 0.000 profile:0(profiler) 99 0.094 0.001 0.094 0.001 test.py:15(a) 1 0.000 0.000 0.094 0.094 test.py:21(b)

  

其中输出每列的具体解释如下:

●ncalls:表示函数调用的次数;

●tottime:表示指定函数的总的运行时间,除掉函数中调用子函数的运行时间;

●percall:(第一个 percall)等于 tottime/ncalls;

●cumtime:表示该函数及其所有子函数的调用运行的时间,即函数开始调用到返回的时间;

●percall:(第二个 percall)即函数运行一次的平均时间,等于 cumtime/ncalls;

●filename:lineno(function):每个函数调用的具体信息;

如果需要将输出以日志的形式保存,只需要在调用的时候加入另外一个参数。如 profile.run(“profileTest()”,”testprof”)。

  

 

 

命令行

如果我们不想在程序中调用profile库使用,可以在命令行使用命令。

import os

def a():
    sum = 0
    for i in range(1, 10001):
        sum += i
    return sum

def b():
    sum = 0
    for i in range(1, 100):
        sum += a()
    return sum

print b()

 

运行命令查看性能分析结果

python -m cProfile test.py

 

将性能分析结果保存到result文件

python -m cProfile -o result test.py

 

使用pstats来格式化显示结果

python -c "import pstats; p=pstats.Stats('reslut); p.print_stats()"

 

python -c "import pstats; p=pstats.Stats('result'); p.sort_stats('time').print_stats()

sort_stats支持一下参数:

calls, cumulative, file, line, module, name, nfl, pcalls, stdname, time

  

 

 

测试示例:在代码中直接使用profile与stats

import os
def a():
sum = 0
for i in range(1, 10001):
sum += i
return sum
def b():
sum = 0
for i in range(1, 100):
sum += a()
return sum
print b()
import cProfile
#cProfile.run("b()")
cProfile.run("b()", "result")
import pstats
pstats.Stats('result').sort_stats(-1).print_stats()

 

refence

https://blog.youkuaiyun.com/xiemanR/article/details/69398057

https://www.cnblogs.com/wangjian8888/p/6095772.html

https://blog.youkuaiyun.com/kongxx/article/details/52216850

http://ju.outofmemory.cn/entry/46805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enli/p/10861526.html

标题基于Python的自主学习系统后端设计与实现AI更换标题第1章引言介绍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1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自主学习系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在自主学习系统后端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概述本文采用Python技术栈的设计方法和系统创新点。第2章相关理论与技术总结自主学习系统后端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2.1自主学习系统理论阐述自主学习系统的定义、特征和理论基础。2.2Python后端技术栈介绍DjangoFlask等Python后端框架及其适用场景。2.3数据库技术讨论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案。第3章系统设计与实现详细介绍自主学习系统后端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3.1系统架构设计提出基于微服务的系统架构设计方案。3.2核心模块设计详细说明用户管理、学习资源管理、进度跟踪等核心模块设计。3.3关键技术实现阐述个性化推荐算法、学习行为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实现。第4章系统测试与评估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评估。4.1测试环境与方法介绍测试环境配置和采用的测试方法。4.2功能测试结果展示各功能模块的测试结果和问题修复情况。4.3性能评估分析分析系统在高并发等场景下的性能表现。第5章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改进方向。5.1研究结论概括系统设计的主要成果和技术创新。5.2未来展望指出系统局限性并提出后续优化方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