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偶然间阅读了一篇前端发展史,在这里同大家分享一下。
正文:
1990年,Tim Berners Le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 WorldWideWeb。1995年,Brendan Eich 只用了10天便完成了第1版网页脚本语言(JavaScript)的设计。当时的JavaScript特点:功能简单、语法简单、易学习、易部署。JavaScript也仅仅在浏览器中完成一些简单的校验,比如表单校验。web应用重服务器端、轻客户端的模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前端工程师。
2005年AJAX 技术的问世令静态的网页“动”了起来,异步请求和局部刷新彻底改变了网页的交互模式。同时,网络速度与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给网站带来了更多用户,用户对网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需求与技术的同步增长让早期的重服务器端、轻客户端的天平向客户端有所倾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第一批专职的前端工程师。这时前端工程师相对于服务器端工程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交互与UI的敏感度和专业度上,出现了“美工”。前端工程师主要负责的是 CSS 与HTML开发,虽有AJAX技术,但受限于JavaScript引擎的性能,浏览器端的功能逻辑仍然十分简单。
2008年,Google推出了全新的JavaScript引擎V8,采用JIT(实时编译)技术解释编译JavaScript代码,大大提高了JavaScript的运行性能。随后,Netscape公司的SpiderMonkey 和苹果公司的 JavaScriptCore 也紧随V8,加入了JavaScript引擎的性能追逐战。业内开始提倡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具象状态传输)风格的 Web 服务 API ,以及SPA(Single PageApplication,单页应用)风格的客户端。前端工程师承担起了客户端的交互、UI和逻辑的开发,工作职责进一步加重。
2009 年,Node.js 的问世在前端界引发了轩然大波。Node.js 将 JavaScript 语言带到了服务器端开发领域。“大前端”模式下的前端工程师跨越了之前浏览器与服务器端之间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踏入了Web服务器端开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