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开始就很具有东方哲学的意味,抽象清空,举重若轻。
一扇门。满眼慈悲,普度众生的佛。
推开门是一个世界。深山中一个清澈的湖泊,湖泊中央停留了一座小小的佛寺。
在山水之间安安静静的停留着,仿佛也在我们的心里停留着。
不若香火鼎盛的佛门圣地,它甚至有些冷漠抗拒的味道。在此修炼的会是心么?
在水面上漂浮的空间,与世隔绝的环境,有点相似于《漂流欲室》的场景。但是《春》的重点更强调哲学意味和对于时间和人生的探索。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周而复始。仿佛人生。生老病死,接着生命又由下一代延续下去。几千年来莫不如此。
时间像是划了一个完美的圆。走过的一生,也是从知走向不知,再走向知的循环。
如果一定要从东方哲学的角度找到一个对应的话,电影表达的必定是老庄的出世哲学,而非孔孟的入世哲学。因为佛教原本就是教人放下的,因欲望而生执著,因执著而生杀机,所以只有放下,才能成佛。
无欲无求,四大皆空,才能达到心灵的最终宁静。
电影告诉我们,在儿时就要懂得仁慈、责任。鱼,青蛙,蛇背负的石块,其实早就背负在了人的身上。每个人都会因为包袱的束缚,渐渐不能挣脱。
至少不要为他人加上包袱。
和尚遇到了女人。那个女人脸若桃花,眼波流转。和尚心动了。世界上最难以填满的就是欲望,得不到就渴望,得到了无聊,人就在得与不得之间摇摆。
这里已经不再是合适的地方。已经放不下了。
直到赎了自己的罪,重新回来。虚妄的是要,放下了一切就回到本来的面目。
接着就是下一个轮回。
就像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一切不过回到了原点。唯一不变的是佛那双悲悯众人的眼,在高处静静的看着。
作者:波波洋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104932/1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