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是西洋鼓沉闷的声音,和一个年轻女子用奇怪的曲调演绎的那么熟悉的老歌。这是在维也纳演播的《中国印象》音乐会。
我对音乐了解并不透彻,仅仅是拨拉拨拉吉他,吹吹口琴,唱唱民谣而已。或许属于那些去维也纳参加音乐会的音乐家根本不懈的那种小玩家。不过从私人感情上来说,将那些民歌演绎成由身着超短裙,脚蹬欧式长靴,扭着屁股的年轻女郎用电声小提琴拉奏出来的近似摇滚的节奏,实在就像吃了大鱼大肉之后吞了半碗苍蝇一样难受。
当我们都兴致勃勃的过情人节,圣诞节的时候,春节却也不像以前那么让人心跳。本来,我看到《中国印象》的开幕言,以为会让人听到心潮澎湃的中国大鼓,深远悠扬的二胡,行云流水的古筝。但是,这该死的音乐会让我像吞了苍蝇一般——摇滚式的民歌,美声唱法的民族情歌,电声小提琴代替了二胡,西洋定音鼓代替了中国大鼓,钢琴代替了古筝……这难道是中国,这难道就是中国给世界的印象?中国印象,中国应该给世界一个怎么样的印象?难道就是趋炎附势?难道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改造成符合老外胃口的东西?说实话,对于奥地利这么一个有着音乐传统的国度,或许真正的民族的,才是真正的有吸引力的。而这种假洋鬼子(我突然想起来抗战片和反映旧社会题材影片里的汉奸,买办。中国人的长相,穿着外国人的衣服,操着中国的口音说着洋话)也仅仅是饭后打趣的笑料——看“亚洲病夫”现在“改头换面,从新做人”了。
革新,不能忘本,丢了中华民族的魂~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但愿这场演唱会不会让老外笑话我们“趋炎附势”。
PS:偶然发现,不少人把国骂的口头禅都改成了美国式的sh*t,f*ck之类~~呵呵,连国骂都要创新了?
仅以此文纪念在那个前“殖民地”一年半的生活 ^_^
引某学日语学妹之言——“我学日语TMD是为了抗日,不是学了日语去上海嫁日本人!”<==民族英雄啊!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mikespook/archive/2006/01/29/32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