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那些脑洞大开、有趣又奇葩的排序算法

本文介绍了几种有趣的、效率较低的排序算法,如睡眠排序、猴子排序、慢速排序、侏儒排序和臭皮匠排序。这些算法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但在理解算法思维和编程趣味性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例如,睡眠排序通过线程睡眠时间排序数据,猴子排序依赖随机排列直到得到有序序列,而臭皮匠排序则通过类似汉诺塔的递归方式尝试排序。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作者:王争,前Google工程师
微信公众号:小争哥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这样一个段子,”写完这个排序算法之后,我就被开除了“。我们一块来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样的代码,能让主管一怒之下,把他开除了。

当我看到这段代码的时候,首先感叹的是,作者真的脑洞大开啊。不过,你还真先别嘲笑作者的智商。如果你去查一下资料的话,你就发现,这是一个经典的排序算法,叫做”睡眠排序“。哈哈,是不是很形象呢?

为了防止你写个排序算法被开除,又或者作为主管,一怒之下,开除员工,我今天就带你看看,历史上那些脑洞大开、有趣又奇葩的排序算法。

1. 睡眠排序算法(Sleep Sort)

我们要讲的第一个脑洞大开的排序算法,就是上面被开除的同学写的那个,睡眠排序算法。实际上,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你看代码就应该能看懂的。

如果对6个数据进行大小排序,我们创建6个线程,每个线程处理一个数字,数字对应的线程sleep的时间。比如,我们要排序{102, 338, 62, 9132, 580, 666}这样一组数据,我们就让这6个线程分别sleep 102ms、338ms、62ms、9132ms、580ms、666ms。当线程唤醒之后,最先唤醒的线程,打印出来的数据最小。以此类推,最后唤醒的线程,打印出来的数据最大。

这个排序算法,总的耗时,就是最大那个数字对应的线程sleep的时间。你可能会说,如果最大的数字很大,那等待最后一个线程睡醒,是不是要花很长时间呢?你说的没错。不过,我们可以让线程以更小的时间粒度来睡眠,比如我们把上面的睡眠时间的单位从毫秒(ms)换成微妙(us)。

而且,你可别小看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排序算法。如果我们在未来的哪一天,真的能造出速度极快的量子计算机,那这个排序算法可能就真的切合实际了。

2. 猴子排序算法(Bogo So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