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到刘海生先生处聊天,正兴,先生拿出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文,名曰《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的探究》,得知论坛里高手云集,经刘老同意,发上来与大家探讨。
人,有千人千面之说,五官俱存,四肢无异,面相却大不相同。学术论文,都在论述,其文质精深程度和给人带来的感受,各有微妙之处,可谓“各有千秋”或曰“天壤之别”。
学术论文有别于散文、小说、随笔、杂文,它是论证场面有力的辨述语言,论点、论据、论势、论程排列明晰,语言铿锵有力、简明扼要,不罗嗦,不含糊,文中减免了不少副词、连词、介词、代词、虚词,既要有精炼、流畅的语言,准确、生动地雄辨着证实自己的见解、哲理与方案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同时,思路清晰,引证着力,数据确切,言简意赅,有广度,有深度,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出现而令人折服,同时又吸取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保留上述文质特点,加上成语,典故的运用,合成全文的特有气质。
构成学术论文的要素:①资料要丰富;②文笔流畅,词汇运用得当,表达着力,要有一定的写作经验。③要有写作程序,并有所突破。在组成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素中,往往对程序的排列会提到首要的重视地位,方能顾全大局,支脉引伸,疏而不漏。融会贯通,突破程序,正是文章的升华,依靠独到的见解,流畅的文笔,有力的词汇与深邃的哲理而相辅相成,也正是综合能力的集中运用和辨证天才的表露。
(一)生动的构思,是因经年累月的经验与思考所孕育而形成,纲目渐出,层次已成大观,表述的着力点已在腹稿之中,纲举目张,论文大貌隐约可见,也必然有某些环节尚在含混中,要以丰富的阅历与写作经验及熟练的词汇与语汇,敏锐的思考与才智,在文章中贯联与补足。
(二)主标题与副标题,是学术论文概括性很强的题示,副标题正是主标题的补充,两相融恰,合二为一。主标题可一语道破,也可冠以空灵的词语。副标题中多指具体内容的题示,有身份的人直陈其语,欠身份者冠以谦词,如:试论、浅谈、刍议、管窥(后赘)等。有时可不用副标题,因需而定。
中国与外国人在论文涉及的广度上有习惯性的倾向,中国的学者气魄较大,命题总是宽广庞大,如:“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华夏诗文词赋2500年的概观”,而在国外的学者偏重于微观,如“董其昌的平生与其学术成就”,“石涛的审美观的价值在清初的影响”。现在国内学者论文从微观处入手者众。
(三)帽,起始语,必须语言精练而令人震惊,虽不必追求八股文的工整对仗,但应用语准确,点明要道,清晰、明朗、概括、有力度。语言精美,切忌拖泥带水,拉里拉杂。
(四)“起程、转合、抑扬、顿挫”,用在论文上比较得力。帽是“起程”,提出几项论述内容,脉络清楚,“转合”也罢,“抑扬”也罢,都要讲究干净利落,论述与引证点到为止。结论明确,辨证有力,贵在见解独到,不落陈套。最后的“顿挫”,不是软绵无力,而是一针见血,返回来扣题、印证。
(五)全篇文章论证视角要高,看得全面,引证数据要精确,有据可查,多层面观察,看到常人没有看到的内涵,不被专家,名人之语言所迷困,又要看到历代名人独到之见地,如果不是精细的人,难能有所作为。
(六)论文的终极,正是揭示当今与历史形成的内在规律、症结及误区,见解独到,包括名人名家之权威论述中的关键语,如果不是以十分严谨的态度与确凿的资料,及分析引证到位,会赚个“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的非议,倘若确实辨解有力,换来的也只是沉默。
有个笑话说,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平均只有五个读者:作者本人,期刊编辑,再加上三个审稿人。这个笑话不无道理,因为大多数论文即使对专业人士来说,也非常晦涩难懂。这还不算上那些因为写得太差、太难以理解而被拒掉的论文,要知道,被拒掉的论文数量大约是发表的论文数量的三倍。所以,如果你写论文是为了发表,而且是为了推广你的想法,那么撰写论文的时候千万要用心。应该记住,你有三个相互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但是同等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
1. 想出个好主意,做好分析、实验和验证。
2. 设计一份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把你的想法“推销”出去的PPT。
3. 撰写一篇能吸引别人阅读和引用的高质量论文,在极少数情况下,甚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论文。
大多数年轻学者或者刚上路的学者都认为应该把90%的精力投到第一项任务上去,而第二、第三项被认为是很烦的事情,是次要的,不值得多费心思。大多数论文作者在做PPT或者写论文的时候,常常倾向于把自己的意识流记录下来,这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如果要想成功地完成第二、第三项任务,就必须坚持以听众和读者为中心,我们以前在别的地方讨论过如何完成第二项任务(请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科坛新学者指南》一书,何毓琦等人著)。
总的说来,有三类人会读你的论文,第一类读者只想了解一下这篇论文是不是对他有用,这时候论文摘要就很重要。一般来说,就文章内容的表述而言,短小的段落比长篇大论更难写(据说塞缪尔·约翰逊曾经跟别人道歉说,因为他实在没功夫写短信,只好写了一封长信。)所以不要以为写摘要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第二类读者,他们只对该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者/和论文的历史有兴趣,而对里面的细枝末节可能没什么兴趣,这类读者愿意花些时间读文章的一两段概述。为了能让尽可能多的读者看懂你的文章,你写概述的时候就要尽量使用日常语言,避免专业词汇。要记住,普通读者一般一次只能理解最多五个数学符号的定义和内涵。所以在概述部分,除非绝对无法避免,尽量不要用到数学,万一用到了,要在后文不断解释加强印象。尽量利用人们的直觉和常识,给读者一个总的概念,绝对不要讨论细节问题。第二类读者在读完概述部分后,要么因为他已经达到了目的,要么觉得没有兴趣再读下去,就到此为止了。不管怎样,他会感谢你没有浪费他的时间,因为时间是一位学者最宝贵的资源。
即使你是第三类读者,对整篇文章的每个细节都感兴趣,写的很清楚的概述部分也有助于你更好地掌握细节。这就好比看地图。如果你对某个地区的概貌了解得比较清楚,认识主要道路和标志,那么就不太容易迷路,再读更详细的地图也比较轻松。我介绍过一些做PPT的建议和技巧,原则上对写作概述也适用。最后,即使你在为第三类读者写论文,仍然要把重要的细节和旁枝末节区分开来。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写得很简洁的定理、结果及其意义,但是相关的证明和细节则被放到了附录里。这里遵循的一个原则是,读者应该能够一遍就读懂所有的细节,而不必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回想和记忆几页以前的某个定义,(更糟糕的情况是,他还得去读另外一篇文献,)或者被迫做任何会打断思路的事情。要想让论文接受,你必须得到评审人的同意,他们可不是心心甘情愿要读你的论文的,而是被迫当第三类读者的。所以你越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就越能给他们留下好印象。也许你还可以更进一步,不仅时刻考虑到读者,而且多多替评审人着想。上文提到的那本小书也里讲到了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记住“多替别人着想”这个原则。
其他具体建议有:
1. 概述部分不要夸大其辞,过于吹嘘正文的内容。这是很糟糕的形式,你早晚会后悔的。:
2. 恰当地指出他人的贡献和成就,不要太吝啬了。
3. 不要把一篇论文写成大同小异的三篇论文,你可以用一份好的PPT做几次演讲,但是把本质上是一篇的论文发表几次是很糟糕的事情。
4. 不要一稿多投,以为这样就可以增加接收的可能性。这是很不道德的,浪费了评审人的宝贵时间,要知道大家的时间都非常紧张。编辑们对此恨之入骨。不幸的是,至少在我熟悉的那些领域,中国作者因为这种事情在国际上已经声名狼藉了。
数学专业的论文写作传统和规则比较特别,我这里写的仅仅适用于科学类和工程类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