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化版:
客户端发送HTTP请求,通过交换机转发至Web服务器,然后Web服务器响应请求。
这种描述方式可能是最简单的了,但是,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却是无用了。我们可以对这个描述进行一些细化:
简单版:
· 客户端首先与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 客户端在该TCP连接中发送HTTP请求
·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将响应内容返回给客户端
有点意思了。至少,我们知道HTTP请求是封装在TCP协议里的。还能再细化一点吗?当然可以。
TCP交互版:
· 客户端首先向服务器发送TCP SYN数据包,请求建立TCP连接。
· 服务器返回客户端SYN+ACK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ACK数据包,TCP三次握手成功。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
· 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ACK数据包,确认请求收到。
· 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响应内容。
· 客户端向服务器返回ACK数据包,确认响应内容收到。
· 服务器响应内容发送完毕,发送FIN1来终结TCP连接
· 客户端收到FIN1后,应答FIN1+ACK,并发送FIN2关闭TCP连接
· 服务器收到FIN2后,应答FIN2+ACK,TCP连接关闭
在这个版本中,我们已经比较清晰的分析了TCP协议的交互过程。还能再进一步细化吗?回答是:当然可以。这一次,我们将加入二层的一些交互分析。
ARP交互版:
想象一下,你的PC客户端是一台刚刚开机,配置了静态IP地址。当你在浏览器中输入服务器地址时,PC、交换机、服务器之间会怎么交互呢?
· PC会根据自己的掩码和地址,来判断你要访问的服务器IP地址与自己是否属于同一网段。
· 如果属于同一网段,则查询本地的ARP缓存,查×××器IP对应的MAC地址。
· 如果找不到,PC会通过网卡发送一个ARP查询广播报文,源MAC为自身,目标MAC为FF:FF:FF:FF:FF:FF。
· 服务器收到了这个ARP的查询广播后,会通过单播的方式,向PC终端发送一个ARP查询应答,告诉PC,自己就是它要找的那台服务器。
· PC收到ARP应答后,会将该IP与MAC的对应关系放入自己的ARP缓存系统中。
· 然后,PC会将TCP SYN封装成数据帧,目的MAC为服务器MAC地址,并将该数据帧转发给交换机。
· 同样,交换机在收到各种数据帧后,会将源MAC与端口的对应关系,放入自己的MAC-ADDRESS-TABLE中。这样,下次再收到数据帧后,查询自己的MAC与端口对应关系表,就可以进行快速转发了。
· 交换机将TCP SYN数据帧转发至服务器所在的端口。
· 服务器收到TCP SYN之后,后续将按照前面所描述的那样,二者之间进行三次握手、发请求、响应、关闭连接。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yerik/75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