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对于一个有着数千工人、数万产品、每个产品有数十道工序的离散型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
制造企业的质量问题有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工人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去做,结果产生了废品,但是这种废品被立即发现并被剔除了出来;二是工人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去做,结果产生了废品,但是这种废品并没有被立即发现,而是流到了下一道工序,但是在出厂之前被检验出来了;三是这种废品一直流到了客户哪里,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某个有缺陷的汽车零部件使得正在行使中的汽车产生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四是因为工艺设计或设备故障产生的废品。这里主要需要关注的是一至三种形式,尤其是二、三两种类型的问题。如果发生了二三类型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转化成第一种情况,及时将有缺陷的产品剔除出来。但只要是一至三种类型的质量问题,就是生产现场的管理出了问题,需要加强生产现场的管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往往管理质量的人希望生产的速度慢一些,多干出一些精品来。但如果效率降低了,同样也是致命的,质量再好也没有用。本来一天可以干1千件产品,如果我们精雕细凿,就做了一件精品,那不管这个精品有多么的精,我们都只能去喝西北风,企业最终也只能是倒闭。
现在企业的利润都很薄,如果效率下降了,交不了客户的货,就发不了员工的工资,就真是“后果很严重”了。其实效率就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上,效率高就是劳动力成本低,效率高就是劳动力成本高。
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证明,高的产品质量是管理出来的。如果放任,凭员工的自觉是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不合格的产品就是不负责任的员工生产出来的。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员工不仅这段时间的劳动是无效的,而且还浪费了原材料、能源和宝贵的时间,也就是单单不拿工资只能弥补劳动无效的损失,弥补不了原材料、能源和时间损失。那么他的这段时间的原材料、能源和时间等损失是谁帮他支付的呢?是生产了合格品的员工!其实生产了合格品的员工并没有拿到他应得的所有劳动收入,他的那部分收入被拿出来弥补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人的损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打击了认真负责的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了有利于生产废品的气氛。对于生产合格品的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对于生产不合格品的员工需要有更加严格的管理。
为了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在质量管理上使用了铁的手段,严格的纪律。我们要求车间一级的管理人员每天必须找出5~10个员工的质量事故或潜在质量风险,并按照损失类型对相关员工进行扣款考核。
当然质量问题的产生也不全部是员工的原因,管理的不到位是一个更加主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将这项制度定成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刚性要求,如果没有找到规定数量的问题,或者严重的质量问题或风险被上级管理人员发现,而自己没有发现,则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力度大于对员工的考核力度。
当然罚款对于员工是十分残酷的,但为了对更多的人不残酷,也是最终为了包括被罚款的员工在内的所有员工的利益,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马云说过:“我们公司是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下来,如果你就是最后一名,虽然你的工作很努力,也很出色,但非常对不起,你就得离开。在两个人和两百人之间,我只能选择对两个人残酷”。在企业管理上,当我们面临两个人和两百个人甚至是两千个人、两万个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对两个人的残酷。市场不同情弱者,所以企业也不相信眼泪!同情弱者是社会和政府的事情,企业不能越俎代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是否会因为某个企业要倒闭了而去买他生产的质量不合格哪怕是样式有点陈旧的手机呢?或者我们能否接受某个企业因为使得产品质量和其他企业一样而付出了更多的成本,从而使相同质量的手机更贵一些呢?
当然单纯的罚款也是不合理的,还需要对生产合格品的员工进行奖励才显得公平合理。为了更好的奖励质量好的员工,公司拿出和罚款一样多的资金和罚款合在一起对质量好的员工进行奖励。罚款越多,公司额外付出的奖励金额也越多。例如,5月份全厂一共罚了5000元钱,那么这个月质量好的那一批员工将会获得总数为10000元的奖励。奖励数永远是罚款数的两倍。如果将来全员质量意识提高了,没有了罚款,当然也就不用奖励了,因为那时已经无所谓质量的好与不好了,故奖励和罚款都没有必要了。
为了真正起到鞭策后进激励先进的作用,同时也为了公平公正,我们还采取公开的原则,所有的奖励上光荣榜,所有的罚款上曝光栏。连续被曝光的调离岗位,甚至下岗或辞退;连续被奖励的员工适当加薪。
通过这种大力度的管理措施,公司的质量状况大有好转,客户满意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然这种管理措施未必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产品类型,尽管抓质量都是需要的,但方法却是应该因地制宜的。
当然这篇文章和IT人士没有多大关系,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IT人士可能也要看到我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质量也面临着被考问的可能性。当我们一些IT员工在上班期间玩游戏或进行与工作无关的网络聊天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一线的员工是多么的辛苦,他们的工作压力是多么的大。同时当我们的软件在调试甚至是在用户的使用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bug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到惭愧!当然软件的质量管理也许不能使用这种方法,但软件生产也一样需要效率和质量,我们也在研究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