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一个见证了中国教育近百年沧桑的国际著名学者,一个为中华民族夺得无数国际荣誉的民族骄傲,一个一次又一次给中国当代教育带来震撼性呐喊的教育家,一个少年离家老年又回归的龙钟老人,一个引起了太多的争议、指责和漫骂的炎黄子孙,他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情感起伏,他让大众深入的为他的一言一行而聚焦,他到底是中国百年教育的“精华”还是“糟粕”?
毫无疑问,杨振宁晚年的回归是他对祖国赤子之心的最好表达,因为对于今天的杨振宁而言,对于今天距离死亡不是那么遥远的杨振宁而言,似乎他没有必要再为了那么多的金钱和荣誉而奔波劳累了。杨振宁的回归选择的是那个曾经养育和栽培了他多年的清华大学,而不是北京大学。很显然,他对清华这片故土有着太多无法言语的感情,对于一个八十多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言他没有选择回国后安度晚年,他选择了依旧走在浪尖刀口上,依旧站在清华大学课堂教学的第一线,他选择了在口水和漫骂中走过人生的最后的一段旅程。尽管他老人家现在依旧健在,但是事实已经注定他的晚年将无法宁静……
杨振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为他为国人在国际上争取了无数我们梦想太久而始终无法获得的荣誉,因为他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中华民族不是没有伟大的科学家。
当杨振宁面对媒体和教育界的人士说,中国目前不需要诺贝尔奖的时候国人震惊了,国人愤怒了,难道他是站着说话不怕腰疼?但是,国人不妨冷静的想想,中国如果现在立刻就有了1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真的能拯救中国吗?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倘若不能将他们的成就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动力,我们要那么多诺贝尔奖做什么?放在博物馆里做摆设?中国还有多少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中国还有多少人每天没有饭吃?中国的大马路上还有多少不能上学而被迫行乞的孩童?这些是几个小小的诺贝尔奖能拯救的吗?
杨振宁说:“创新有很多类型,中国整个的社会跟美国的社会是处于不同的阶段,两国对人才的需要是不一样的。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能够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为急速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来的人,而不急于去得诺贝尔奖。换句话说,中国所需要的是平均水平的学生,美国所需要的是特别好的学生。他说,中国的教育政策对于现有的社会状态是好的。等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再来筹划重大教育改革吧。何况,扎扎实实的基础不等于不会创新。
杨振宁的这段话无异乎给那么多的教育“伪善家”狠狠的抽了一耳光。为了中国能培养一个、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叫嚣了多少年?结果还是一无所获。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置天下苍生死活于不顾的所谓的“伪善教育家”。中国目前需要的不是几个奖杯,我们要的是能推动国家经济腾飞的动力,我们要的是能真正的从根子上解决我们教育体制的改革措施。“等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再来筹划重大教育改革吧”,杨振宁的这句话还要我们说什么吗?难道要全国人民先饿着,让那少部分人去拿几个奖杯?
有人说,杨振宁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难道杨当年就直接回国的话他一定能拯救那个时代吗?难道出国的人就全是混蛋?在很多时候,我们离开一个地方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回来。在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深爱一片故土,所以我们要离开他……
教育家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教授过多少学生,教育家的最高境界不是你发表过多少论文,教育家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拿过多少奖项,教育家的最高境界是他直到死亡的那一刻心中想的依旧是“天下苍生”。
杨振宁,背负的历史包袱太重了。杨振宁,他太孤独了,孤独到几乎没有媒体因为理解他而去声援他。杨振宁,太壮烈了,在晚年你才迎接来你报效祖国的春天。杨振宁,不要伤心人们对你的不理解,再过100年,人们一定会知道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曾经有你这么一位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而卧薪尝胆50年承受了太多的不理解和漫骂的“爱国者”。
杨振宁,你应该成为中国民族的骄傲,你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当代青年的楷模,你应该如此的坚强的战斗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刻。历史不会忘却任何改变历史的人,人民不会污蔑一个热血的爱国者,你的名字将永远的刻在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册上……
杨老先生,你这个业已近乎孤独100年的老人,你这个梦想落叶归根、报效祖国的一代大师,祝愿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