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MPEG-H 3D Audio兼容性探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戴着真无线耳机看一场球赛直播,明明画面在转动视角,声音却像钉死在脑袋两侧——左耳永远是解说,右耳永远是观众欢呼。🥲
这说明,所谓的“空间音频”,可能只是个营销话术。
而最近,Cleer推出的Arc5耳机宣称支持“影院级沉浸音效”和“头部追踪空间音频”,让人眼前一亮。但问题来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懂 MPEG-H 3D Audio 这种前沿标准?还是说,又是一次“伪3D”的包装?
我们不聊虚的,今天就来扒一扒这款耳机背后的音频真相。🔍
什么是MPEG-H 3D Audio?别被名字吓到
先别急着点退出——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从实验室跑出来的黑科技,但其实它的目标很接地气:让声音“飞起来”。
传统立体声就像一张平面画,所有声音都贴在这张纸上;而 MPEG-H 3D Audio 想做的,是让你戴上耳机后,感觉有人在你头顶说话、飞机从背后掠过、雨滴落在肩头……🌧️✈️
它是 ISO/IEC 正式发布的国际标准(23008-3),不是某个厂商闭门造车的结果。相比杜比全景声这类私有格式,MPEG-H 最大的优势就是—— 开放、免授权费、跨平台通用 。🌍
更关键的是,它支持三种混合模式:
-
通道式音频
(比如7.1.4环绕)
-
基于对象的声音元素
(每个声音独立定位,可动态调整)
-
高阶Ambisonics
(HOA,用数学方式描述整个声场)
这意味着,在一场音乐会中,你可以自己决定:“我要把小提琴声调大一点”或者“我想坐在第一排左边”。这才是真正的“沉浸式交互”。
而且它专为移动场景优化,哪怕是在5G流媒体或蓝牙传输中,也能用低码率(64kbps)保持高质量音频,这对TWS耳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
Cleer Arc5的空间音频,到底是怎么玩的?
官方说 Arc5 支持“定制空间音频引擎”+“头部追踪”,听上去挺高级。但我们要问一句: 它能原生解码 MPEG-H 流吗?
答案很直接:❌ 不能。
芯片说了算:BES2700 Ultra 的能力边界
拆机报告显示,Arc5 用的是恒玄 BES2700 Ultra 主控芯片。这块芯片确实不错:
- 双核架构(ARM Cortex-M4F + RISC-V)
- 内置DSP专用于降噪与滤波
- 支持蓝牙5.3,理论上可达LC3+
- 配备HRTF空间化处理库
但它缺了一个关键模块: MPEG-H 硬件解码器 。
这就意味着——无论内容源是不是 MPEG-H 编码,耳机本身都无法直接“读懂”那些包含空间元数据的比特流。它只能等手机先把 MPEG-H 解码成普通立体声,再拿过来“二次加工”。
换句话说,Arc5 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后期特效师”,而不是“导演”。🎬
导演(手机)已经把戏拍好了,它顶多加点回声、调个方向,没法重拍镜头。
它的空间感从哪来?看这段伪代码就明白了
void spatial_audio_render(float* pcm_input, imu_data_t* head_pose) {
float yaw = head_pose->gyro.z; // 获取头部偏航角
float pitch = head_pose->gyro.y; // 俯仰角
hrtf_filter_t left_filter = get_hrtf_filter(azimuth + yaw, elevation);
hrtf_filter_t right_filter = get_hrtf_filter(azimuth + yaw, elevation);
apply_convolution(pcm_input, &left_filter, output_left);
apply_convolution(pcm_input, &right_filter, output_right);
dac_write_stereo(output_left, output_right);
}
这段代码揭示了真相:输入的是 已经混合好的PCM音频流 ,没有原始对象信息,也没有动态元数据。所谓的“空间化”,其实是对已有声音做 HRTF 卷积 + 头部姿态补偿。
打个比方:你吃的是预制菜,加热一下还挺香,但你不能说这是米其林主厨现场烹饪。🍽️
IMU再强,也救不了“无米之炊”
Arc5 确实配了六轴IMU,采样率高达1000Hz,响应速度很快。当你转头时,它能迅速调整左右耳延迟和增益,模拟出“声音随视线移动”的效果。
但这有个致命前提: 源头必须提供可交互的空间数据 。
如果手机端没解码 MPEG-H 或 Dolby Atmos,送来的只是一个“假3D”的双耳渲染信号(binaural mix),那耳机再怎么动,也只是在错误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就好比你在VR里想伸手抓东西,结果系统只告诉你“手动了”,却不更新物体位置——你会觉得世界卡住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户反馈:“刚开始还觉得有空间感,看久了反而晕。” 因为大脑察觉到了视觉与听觉的错位。
真正的MPEG-H播放链路长什么样?
理想状态下,完整的 MPEG-H 播放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graph LR
A[内容源: MPEG-H bitstream] --> B{播放设备<br>如Android手机}
B -->|解码| C[提取音频+元数据]
C --> D[通过LE Audio LC3 Plus<br>带metadata传输]
D --> E[Cleer Arc5耳机]
E --> F[解析元数据<br>重新渲染对象位置]
F --> G[真实3D听感]
注意中间那一步: 带元数据的音频传输 。这正是当前经典蓝牙协议(SBC/AAC/LC3)做不到的地方!
目前主流方案只能走这条“妥协路线”:
graph LR
A[MPEG-H内容] --> B(手机端全解码)
B --> C[生成固定binaural信号]
C --> D[蓝牙AAC发送]
D --> E[Arc5接收并微调]
E --> F[有限空间修正]
所以你看,Arc5 并非技术不行,而是 生态还没跟上 。它手里拿着好刀,但食材没到位。🔪
那它到底值不值得买?我们得理性看待
抛开“是否支持MPEG-H”这个标签,Arc5 在现有条件下做得其实相当不错。
✅ 优点一览:
- HRTF算法经过调校,空间起始感自然;
- IMU响应快,头部追踪延迟低;
- DSP负载分配合理,减轻手机负担;
- 开放佩戴设计减少耳压,适合长时间使用。
🚫 但也别被宣传误导:
- 不支持原生MPEG-H解码;
- 无法实现对象级音效调节(比如单独调人声);
- 对内容源依赖严重,非认证片源体验打折;
- 目前仅支持SBC/AAC,未启用LC3+元数据通道。
换句话说,它的“空间音频”更像是 增强版虚拟环绕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三维音频系统。
行业现状:我们都还在过渡期
别说Cleer,就连苹果AirPods Pro,在播放杜比全景声时也是“iPhone先解码 + 耳机渲染”的模式。🎧
根本原因在于:
蓝牙协议滞后于音频标准发展
。
直到 LE Audio 推出 LC3 Plus,并明确支持 metadata channel,耳机才有可能直接接收带有空间语义的信息流。
好消息是,Android 13 开始已集成 Fraunhofer 提供的 MPEG-H 解码器,部分电视品牌(如Sony、LG)也在推动 ATSC 3.0 标准落地。📡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手机→耳机”之间的元数据通路将逐步打通。
届时,只要耳机具备相应的解析能力,就能真正做到:
- 实时重计算音频对象位置
- 根据个性化HRTF定制声场
- 支持用户自定义混音偏好
那才是空间音频的完全体形态。
给厂商和用户的建议 💡
给Cleer们的建议:
- 别再模糊表述“支持空间音频” ,应明确标注:“需源设备解码MPEG-H,本机支持后处理渲染”;
- 尽快适配LE Audio和LC3 Plus ,抢占下一代音频入口;
- 开放HRTF校准功能 ,让用户上传自己的耳廓扫描数据,提升精准度;
- 固件层面预留API接口 ,便于未来升级元数据解析能力。
给消费者的提醒:
- 别迷信“空间音频”四个字,重点看 内容平台是否支持 、 操作系统能否解码 ;
- 如果你常看Netflix、YouTube 360°视频,Arc5 的头部追踪仍有实用价值;
- 若追求极致沉浸体验,建议搭配支持 MPEG-H 的安卓TV盒子 + 光纤输入,发挥最大潜力。
最后一句话总结
Cleer Arc5 并没有欺骗我们,它只是生得太早了一点。⏳
在一个尚未完全准备好迎接 MPEG-H 的世界里,它尽力用现有的砖瓦,搭建了一座接近未来的桥。
也许现在你还感觉不到太大差别,但当某一天,你转头瞬间听见鸟鸣准确移位,那一刻你会明白:声音,终于自由了。🕊️✨
而这,正是 MPEG-H 的终极意义。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Cleer Arc5耳机MPEG-H 3D Audio兼容性分析
73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