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711重量传感信号处理精度提升方法
在电子厨房秤、智能药房设备甚至小型工业配料系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黑块——HX711。别看它便宜(几块钱就能买到),但要是用不好,轻则读数跳来跳去像在跳舞,重则称个苹果显示“负200克”…😅
问题来了: 为什么标称24位分辨率的HX711,实际却连1克都稳不住?
答案是: 芯片只是工具,真正的精度藏在每一个设计细节里。
HX711本质上是个专为称重传感器打造的ΔΣ型ADC,自带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支持128倍放大,能把微弱到几十微伏的桥式电压差转换成数字信号。听起来很香?没错!但它对电源噪声、地线干扰和软件滤波极其敏感。
换句话说——
🔧 “你给它多干净的输入,它就还你多稳定的输出。”
所以,想让它发挥出亚克级甚至毫克级的潜力,光靠接上线可不够。下面我们就从实战角度拆解如何让这块“平民ADC”干出“贵族精度”的活儿。
先说最致命的一点: 供电问题 。
很多人图省事,直接拿单片机的3.3V或5V给HX711供电。但如果这个电源来自USB或者开关电源(DC-DC),那恭喜你,已经踩进第一个坑了!
因为HX711的参考电压就是它的供电电压AVDD。一旦电源有纹波,比如±20mV波动,相当于ADC的“尺子”本身在晃动——结果自然飘忽不定。
✅ 正确姿势是什么?
用一颗低噪声LDO单独供电!比如AMS1117-3.3、LT1761这类低压差稳压器,前级再加一组去耦电容:
5V输入 → [10μF电解] + [100nF陶瓷] → LDO → 干净3.3V → 同时供给HX711和Load Cell激励端
⚠️ 特别注意: 不要用DC-DC直接驱动! 即使电压匹配也不行,高频噪声会通过电源耦合进模拟前端,导致数据剧烈跳动。
实测对比就很说明问题:
- USB直供:空载标准差 > 500 counts(完全不可用)
- LDO+滤波后:< 50 counts(稳定多了)
更进一步?可以考虑使用REF3030这类专用基准源为HX711提供独立参考电压,不过成本会上升,适合高要求场景。
解决了“尺子”的稳定性,接下来就是对付数据里的“毛刺”。
HX711原始输出往往夹杂着热噪声、EMI干扰、甚至人体静电放电引起的尖峰脉冲。这时候如果直接拿来算重量,用户体验简直灾难。
常见的做法是加滤波算法,但选哪种?这里有三个层级可以递进使用:
🟡 第一层:中位值滤波(Median Filter)
适用于去除突发性异常值,比如按键瞬间引入的干扰、附近电机启停造成的跳变。
原理很简单:连续采样5~11次,排序后取中间那个值。这样哪怕有一次采到“99999”,也不会影响最终结果。
代码实现也不复杂,小数组冒泡排序完全够用:
int32_t median_filter(int32_t *vals, int n) {
// 排序...
return vals[n/2];
}
💡 小技巧:采样间隔建议控制在10~100ms之间,太短容易受串扰,太长响应迟钝。
🟡 第二层:均值滤波(Moving Average)
适合平滑随机噪声,尤其在静态称重时效果显著。
维护一个循环缓冲区(如16个历史值),每次更新后重新计算平均值:
int32_t moving_average_filter(int32_t new_val) {
buffer[idx++] = new_val;
idx %= FILTER_SIZE;
int64_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FILTER_SIZE; ++i)
sum += buffer[i];
return sum / FILTER_SIZE;
}
但它有个缺点:响应慢,且对持续偏移不敏感。
🟢 推荐组合拳: 中位+均值复合滤波
这才是真正实用的方案!
流程如下:
1. 先采集一组原始数据(例如11次)
2. 做一次中位滤波,得到“中心趋势”
3. 再筛选靠近中位值的数据点做加权平均
甚至可以在复合基础上加入 变化率限制 :当相邻两次输出差异过大时,认为尚未稳定,暂不刷新显示。
这样既能抗冲击干扰,又能保持长期稳定性,非常适合动态放置物品的场景。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 温度漂移 。
无论是应变片式传感器还是HX711芯片本身,都会随着环境温度变化产生零点漂移。夏天开机读数可能是“0.0g”,冬天可能直接跳到“+15g”。
怎么办?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 自动归零(Tare)机制 。
在系统上电或长时间静止后,执行一次“清零”操作:
void tare_scale() {
int32_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10; ++i) {
sum += read_hx711_raw();
delay(100);
}
zero_offset = sum / 10; // 记录当前零点
}
float get_weight() {
int32_t raw = read_hx711_filtered();
return (raw - zero_offset) * SCALE_FACTOR;
}
这样一来,即使温漂导致整体上移,也能被抵消掉。
🎯 进阶玩法:如果你的应用温域较宽(比如户外称重设备),可以增加一个DS18B20温度传感器,建立“温度-零点偏移”映射表,在运行时动态查表补偿。
最后一步: 校准与线性化 。
HX711输出的是数字码值,要转成“克”或“千克”,必须经过标定。
基础两步法:
1. 空载时记录
offset
2. 加已知重量W(如1000g),记录
reading_with_weight
3. 计算比例因子:
c
SCALE_FACTOR = W / (reading_with_weight - offset);
这适用于线性度较好的传感器。但如果发现轻载准、重载不准,或者反之,就需要 多点校准 。
比如分别加载500g、1000g、2000g,记录对应的ADC值,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条直线 y = kx + b,甚至二次曲线。
float get_weight_advanced(int32_t adc_raw) {
int32_t corrected = adc_raw - zero_offset;
return k * corrected + b; // 或者 a*x² + b*x + c
}
📌 提示:校准过程最好做成用户可触发模式(如长按按键进入),方便更换传感器或环境变化后重新标定。
来看一个典型系统架构:
[Load Cell]
│ (E+, E-, S+, S-)
↓
[HX711模块] —— 双绞屏蔽线 ≤1.5m
│ (DOUT, PD_SCK)
↓
[MCU: STM32 / ESP32 / Arduino]
│
↓
[OLED显示 / WiFi上传 / UART输出]
关键设计要点总结一下:
| 项目 | 最佳实践 |
|---|---|
| 电源 | 独立LDO供电,避免与数字电路共用 |
| 走线 | 屏蔽双绞线,远离电机/继电器等干扰源 |
| PCB布局 | HX711尽量靠近接线端子,减少走线长度 |
| 采样频率 | 匹配HX711输出速率(10Hz对应每100ms读一次) |
| 滤波策略 | 中位值(7~11点)→ 均值滤波 → 输出锁定防抖 |
| 校准机制 | 支持软件归零 + 多点标定 |
遇到过这些奇葩问题吗?
- ✅ 称重跳数严重? → 检查是否用了开关电源,换LDO试试;
- ✅ 开机零点每天不一样? → 加入上电自动归零;
- ✅ 放东西上去读数正常,拿下来回不到零? → 检查机械结构是否有形变残留,软件判断“稳定后再归零”;
- ✅ WiFi模块一工作HX711就死机? → 数字干扰太强,建议加光耦隔离或改用远程ADC采集方案。
其实你会发现, HX711本身的性能并不差 。24位分辨率理论上能分辨到百万分之一量程,哪怕是一个5kg的秤,也能达到5g以下的理论精度。
而现实中达不到,往往是因为:
❌ 电源没做好 → 基准在晃
❌ 走线太随意 → 信号被污染
❌ 滤波太粗糙 → 数据在抽搐
❌ 校准太敷衍 → 单位不对
所以啊,真正的高精度,从来不是靠换芯片堆出来的,而是 系统思维+工程细节 的结果。
当你把每一根地线、每一个电容、每一行滤波代码都认真对待时,那个几块钱的HX711,也能给你带来媲美工业级称重模块的体验。✨
🔧 总结一句话:
让HX711精准的,不是数据手册上的“24位”,而是你对模拟世界的敬畏之心。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404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