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结构设计中的材料科学与声学耦合

AI助手已提取文章相关产品:

Cleer ARC5耳机结构设计中的材料科学与声学耦合

你有没有试过在跑步时,耳机突然“飞”出去?或者听着音乐,总觉得声音像是从远处飘来,不够聚焦?🤯 这些问题,在开放式真无线耳机(Open-Ear TWS)上尤为常见。毕竟,不塞进耳朵,怎么把声音“送”进去?

但Cleer ARC5的出现,好像悄悄打破了这个魔咒。它既不入耳,也不松垮,音质还拿下了Hi-Res认证——这背后,可不是靠堆料那么简单。💡 它玩的是 材料、结构、声学和控制系统的四重奏 ,是一场精密到微米级的“物理魔术”。


我们先别急着看参数,来想想:开放式耳机最大的敌人是谁?
声音泄漏 ,是 佩戴不稳 ,更是 低频无力 。传统方案要么靠算法补,要么牺牲舒适性。而Cleer ARC5走了一条更硬核的路—— 让结构本身成为功能的一部分

比如它的骨架,用的不是常见的塑料,而是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CFRTP) ,外面再包一层医用级液态硅胶(LSR)。听起来像航天材料?没错,这就是把飞机零件“穿”在耳朵上的节奏。🛫

这种双材质注塑结构,内层碳纤维提供超高刚性,外层硅胶则负责贴合与防滑。结果是什么?单耳重量压到 28.7g ,比一节AA电池还轻,却能在5N侧向力下变形不到0.3mm。这意味着,哪怕你狂奔跳跃,耳机也能稳如泰山,声学路径不会“跑偏”。🎯

更绝的是摩擦系数——湿态下依然能维持 0.9–1.1 ,远超普通TPU材料的0.6。简单说,就算大汗淋漓,它也不会轻易滑落。这哪是耳机?简直是“耳挂式登山扣”!⛰️


但轻和稳只是基础。真正的挑战在于: 怎么让声音“打”进耳朵,而不是散到空气里?

ARC5没用传统振膜直出,而是搞了个“声学波导系统”——相当于给声音修了一条高速公路。🌀 声波从Φ10.2mm动圈出发,穿过一段由CFRTP制成的渐变截面导管,最后在距离耳道口5–8mm处形成一个“虚拟声像点”。

这招厉害在哪?
它利用了 赫姆霍兹谐振腔 + 声学透镜效应 ,把原本会四处乱窜的声波,聚焦成一束“音柱”。就像手电筒的反光碗,把散光变成聚光。🔦

而且这条导管内壁粗糙度控制在 Ra ≤0.2μm ,比大多数金属抛光还细腻。为什么?因为任何微小凹凸都会引发湍流和散射,导致高频失真。而CFRTP的声阻抗(Z ≈ 1.6×10⁶ Pa·s/m)又恰好介于空气和皮肤之间,减少了声波跨介质时的反射损耗。

实测指向性指数(DI)高达 6dB @4kHz ,意味着声音主要向前传播,而不是往肩膀方向“漏”。相比之下,同类产品平均才3.5dB。这就解释了为啥ARC5听感那么“近”,仿佛有个小喇叭贴在耳边说话。🗣️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有更狠的—— 振动控制

开放式耳机有个隐形杀手: 壳体共振 。高音量时,整个耳机都在“嗡嗡”震,声音发闷、失真飙升,甚至产生“塑料壳音”。ARC5用了个叫 PAVSA(被动-主动混合振动抑制架构) 的黑科技。

先看被动层:
他们在碳纤维层间掺了纳米橡胶颗粒,形成微观耗能网络;再用±45°交叉铺层,让剪切变形主导能量耗散。这么一来,材料自己就能“吃掉”高频振动。有点像在钢筋水泥里加了橡胶垫,抗震又静音。🏗️

再看主动层:
耳机内置MEMS加速度计,实时监测壳体振动,主控芯片(Cortex-M4F)运行前馈抵消算法,瞬间生成反相信号注入功放。整个过程延迟<50μs,快到连声波都来不及“反应”。

// 示例代码:嵌入式振动前馈抵消算法模块
#define SAMPLE_RATE_HZ    8000
#define FILTER_ORDER      4
#define VIBRATION_THRES   0.15  // m/s² RMS

typedef struct {
    float history_x[FILTER_ORDER];
    float coeffs_a[FILTER_ORDER];
    float coeffs_b[FILTER_ORDER+1];
} IIR_Filter;

IIR_Filter vib_filter = {
    .coeffs_b = {0.02, 0.08, 0.12, 0.08, 0.02},  // 低通整形滤波器
    .coeffs_a = {1.0, -0.6, 0.3, -0.1}
};

float apply_iir_filter(IIR_Filter *f, float input) {
    float *x = f->history_x;
    memmove(&x[1], &x[0], sizeof(float)*(FILTER_ORDER-1));
    x[0] = input;

    float output = 0;
    for (int i = 0; i <= FILTER_ORDER; i++)
        output += f->coeffs_b[i] * x[i];
    for (int i = 1; i < FILTER_ORDER; i++)
        output -= f->coeffs_a[i] * x[i];

    return output;
}

void vibration_compensation_loop(void) {
    float acc_raw = read_mems_acceleration();  // 读取壳体振动加速度
    float acc_filtered = apply_iir_filter(&vib_filter, acc_raw);

    if (acc_filtered > VIBRATION_THRES) {
        inject_anti_vibration_signal(-acc_filtered * GAIN_FACTOR); 
        // 注入反相信号至功放输入端
    }
}

这套组合拳下来,THD+N从4.2%干到了 0.9%以下 ,听感纯净得像是换了台设备。🎧 而且系统还能动态调整增益,防止电池电压波动影响抵消效果——细节控狂喜!


再来看看它是怎么搞定那些“老大难”场景的:

场景痛点 技术对策
开放式结构导致低频泄露严重 使用赫姆霍兹谐振腔背腔调谐,增强80–200Hz响应
运动中易脱落 LSR高摩擦系数+人耳三维扫描数据库优化曲率
外界噪音干扰大 波束成形导波管+AI降噪算法联合降噪(非ANC)
材料老化影响音质 CFRTP抗UV老化测试达ISO 4892-2标准(1000h氙灯)

特别是那个 非ANC降噪 ,很有意思。它不是靠麦克风反向发声,而是通过导波管的 波束成形能力 ,把声音“定向”送到耳朵,减少环境干扰。配合AI算法过滤背景噪声,既省电又自然,还不堵耳朵。🧠


当然,这么复杂的系统,设计起来可不容易。Cleer团队是怎么确保每一步都不翻车的?

首先, 材料和工艺必须死磕匹配
- CFRTP要用快速热压成型(<90秒),不然树脂一降解,强度就崩;
- LSR注射温度卡在120–130°C,太高了碳纤维界面会脱粘;

其次,仿真流程拉满三件套:
1. ANSYS Mechanical 模态分析,揪出潜在共振频率;
2. COMSOL Multiphysics 做声固耦合仿真(FSI),看声波和结构怎么互相影响;
3. LMS Virtual.Lab 验证传递路径贡献量(TPA),精准定位噪声源头;

再者,可制造性也不能忽视:
- 导波管壁厚不能低于0.6mm,否则注塑填不满;
- 碳纤维铺层过渡区坡度≤15°,避免应力集中开裂;

最后,可靠性测试狠到变态:
- 经历50次-20°C ↔ +60°C冷热循环,声学响应偏移≤±1.5dB;
- 模拟三年使用后的蠕变测试,刚度衰减<8%;


说到底,Cleer ARC5最让人佩服的,不是某一项技术多牛,而是它把 材料、结构、声学、控制 拧成一股绳,做了一场教科书级的系统工程。📚

它告诉我们:未来的高端耳机,早就不是“换个好单元就行”的时代了。💡
你要懂材料的微观行为,要会算声波的传播路径,还得让嵌入式系统实时调控物理场。这不是电子消费品,这是 戴在耳朵上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like)

而ARC5的设计哲学也很清晰:

结构不是容器,而是功能载体;材料不是基础,而是性能引擎。 🚀

这条路很难,但一旦走通,就是护城河。
也许几年后,当我们回看2024年的TWS耳机大战,会发现——
真正拉开差距的,从来都不是谁多卖了10万台,而是谁先读懂了 物理世界的语言 。🌍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您可能感兴趣的与本文相关内容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