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5耳机FOD异物检测算法实现
你有没有试过把耳机随手塞进包里,结果拿出来时发现声音发闷、甚至有点发热?这可能不是耳机坏了,而是扬声器被布料或小物件堵住了。对于开放式设计的TWS耳机来说,这种“看不见的风险”尤为常见——没有耳塞封闭耳道,固然戴得舒服,但也意味着喇叭完全暴露在外。
Cleer Arc5作为一款主打开放式音频体验的旗舰耳机,就面临这样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在不增加额外传感器的前提下,实时感知扬声器是否被异物遮挡?答案是——用 软件听懂喇叭的状态变化 。
他们没加红外头、也没铺电容感应区,而是靠一套自研的 FOD(Foreign Object Detection)异物检测算法 ,让耳机自己“感觉”到有没有东西贴在发声单元上。听起来像魔法?其实背后是一套精巧的阻抗监测+轻量AI模型组合拳。
咱们先别急着看代码,来想想一个问题: 你怎么知道一个喇叭是正常的,还是被盖住了?
普通人可能会敲一敲听听响,而工程师的选择更“硬核”——测它的 交流阻抗曲线 。
动圈喇叭本质上是个电磁装置,音圈在磁场中运动产生声音。它的阻抗不是固定的,而是随频率变化的一条曲线,尤其在谐振频率 $ f_s $ 附近会出现明显的峰值。一旦有异物贴附在振膜前,声学负载改变,这条曲线就会发生偏移:谐振峰左移或右移、幅度变高或变低,就像人生病了体温会异常一样。
Cleer Arc5正是抓住了这个“生理信号”,通过定期给喇叭注入一段人耳听不见的小信号(比如200Hz~8kHz扫频),然后用ADC采样电压和电流,算出当前的阻抗频响特性:
$$
Z(f) = \frac{V_{\text{rms}}(f)}{I_{\text{rms}}(f)}
$$
整个过程耗时不到100ms,功率极低(<50mVpp),完全不影响正常播放。🧠 想象一下,耳机在你听歌间隙偷偷“自检”了一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但光有数据还不够,关键是怎么判断“这波操作到底正不正常”。
这里就轮到 特征提取 + 轻量分类模型 登场了。系统会从测量到的阻抗曲线中抓几个关键指标:
- 谐振频率偏了多少(Δf_s)?
- 阻抗峰值变高还是变低了(ΔZ_max)?
- 整体形状跟标准模板差多远(欧氏距离 or 相关系数)?
把这些数字打包成一个特征向量,喂给一个训练好的小型分类器——可能是SVM、决策树,甚至是查表匹配(LUT-based matching)。由于MCU资源有限(典型配置:Cortex-M4F,128KB RAM),不可能跑神经网络大模型,所以必须“瘦身高效率”。
好消息是,这类任务并不需要深度学习也能搞定。只要样本足够多样(正常佩戴、棉布覆盖、金属片压住、手指按压……),再配合交叉验证,准确率轻松干到97%以上,误报率压到1%以下 💯。
而且这套系统还能分级报警:
- 轻微遮挡 → 记录日志,下次连接提醒;
- 严重遮挡 → 暂停播放,语音提示:“请检查扬声器是否有遮挡”;
- 持续堵塞超5分钟 → 自动关机保护,防止线圈过热烧毁。
是不是比你妈还操心?😎
当然,实际落地哪有那么简单。我见过不少团队想抄这条路,结果栽在几个细节上。
比如最常见的坑: 温漂误判 。
铜线绕制的音圈电阻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约+0.39%/°C)。夏天户外暴晒后耳机表面60°C,DCR可能上升20%,如果不做补偿,系统一看“哎阻抗变高了”,立马判定异常,啪地给你静音——用户体验直接崩盘。
解决方案也很实在:加个NTC热敏电阻实时测温,或者利用空闲时段测一次直流电阻反推温度,做动态校准。有些高端方案甚至能结合环境气压和湿度做多维补偿,这就有点秀了。
另一个挑战是: 怎么区分“戴在头上”和“被东西盖住”?
开放式耳机本身就有一定声学衰减,耳朵夹住它的时候阻抗也会轻微变化。如果算法太敏感,用户一戴上就报警,那还不如没有。
对策是建立“佩戴数据库”作为基准模板,并融合IMU数据辅助判断:
👉 如果阻抗变了,但加速度计显示你在走路/晃动 → 很可能是正常佩戴;
👉 如果阻抗突变且设备静止 → 才更可能是异物覆盖。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不是单一参数拍脑袋,而是多源信息融合推理。
再来看看硬件链路是怎么配合的:
[MCU] ←SPI/I2C→ [Audio Codec] → [Power Amp] → [Speaker]
↓ ↑ ↑
[NVIC IRQ] [Voltage Sensing] [Current Sensing]
↓
[FOD Algorithm Engine]
↓
[Bluetooth Host / App Notification]
整个流程非常紧凑:
- MCU发起检测指令;
- Codec输出激励信号并采集反馈;
- 功放侧带电流检测电阻(sense resistor)提供$I(t)$;
- ADC同步采样$V(t)$和$I(t)$;
- 算法引擎跑完分类,结果通过BLE推送到手机App或触发本地语音提示。
全程无需新增传感器,复用现有音频通路,成本几乎为零 ✅。相比之下,光学方案贵、易积灰;电容感应怕汗液干扰;声学回波在开放式结构里根本收不到有效反射……难怪Cleer选择了这条“软硬协同”的技术路线。
下面这段伪代码,基本还原了FOD任务的核心逻辑:
void fod_detection_task(void *pvParameters) {
fod_status_t status;
float freq_sweep[16] = {200, 400, 600, ..., 8000};
impedance_point_t raw_data[16];
while (1) {
if (should_run_fod_check()) {
enter_fod_mode();
for (int i = 0; i < 16; i++) {
generate_tone(freq_sweep[i]);
delay_ms(10);
read_v_i_rms(&vrms, &irms);
raw_data[i].z = vrms / irms;
raw_data[i].f = freq_sweep[i];
}
apply_temperature_compensation(raw_data);
extract_features(raw_data, &features);
status = classify_with_model(&features);
handle_detection_result(status);
exit_fod_mode();
}
vTaskDelay(pdMS_TO_TICKS(60000)); // 可动态调整周期
}
}
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
generate_tone()
通常由DAC生成,幅度控制在额定功率1%以内,避开2–4kHz敏感频段;
-
read_v_i_rms()
需要做滤波和RMS计算,建议使用滑动窗提升信噪比;
-
classify_with_model()
可能是固化在ROM里的SVM权重表或LUT查找;
- 整个任务运行在RTOS中,优先级低于音频主线程,避免影响播放流畅性。
更高级的做法还包括OTA支持——把模型参数打包进固件更新包,后续可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识别能力。毕竟现实世界千奇百怪,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遮住喇叭的是纸巾、橡皮筋,还是熊孩子的乐高碎片 🧱。
说到应用场景,FOD的价值远不止“防堵”。
它可以延伸出很多有意思的功能:
-
佩戴状态识别
:结合阻抗+IMU,判断耳机是否正在使用;
-
老化监测
:长期跟踪$f_s$漂移趋势,预估喇叭寿命;
-
主动降噪优化
:了解当前声学环境是否受限,动态调整ANC策略;
-
清洁提醒服务
:当多次检测到轻度遮挡,推送“该清理啦”通知。
换句话说,FOD不只是个“安全开关”,更像是耳机的 健康监护仪 。
最后提一句工程哲学上的思考:为什么Cleer选择这条路?
因为他们要做的是一款 强调美学与自由感的产品 。Arc系列追求无感佩戴、开放聆听,任何外露的传感器都会破坏线条美感。而基于阻抗分析的FOD方案,完美实现了“功能强大但隐形存在”的设计理念。
你看不见它,但它一直在守护你。
未来随着TinyML的发展,这类边缘智能会越来越普及。也许有一天,每副TWS耳机都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拥有自己的“身体感知系统”——不仅能听你说话,还能感知自己在哪、发生了什么。
而Cleer Arc5的这次尝试,像是吹响了一声哨音:国产音频设备,已经开始从“堆料拼配置”走向“深挖底层算法”的新阶段了 🔊。
这种全软件实现、低功耗、可扩展的FOD架构,或许很快就会成为高端开放式耳机的标配。就像锂电池的过充保护一样,不起眼,却必不可少。
毕竟,真正的好技术,从来都不是让你惊叹“哇!”,而是让你感觉“嗯,本来就该这样。” ✅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10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