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社交网络
这是一个社交时代,只要是App,就少不了社交功能。Jawbone UP也不例外。在UP App里,你可以邀请你认识的朋友加入你的团队,也可以应邀加入别人的团队。
加入之后,对方想公开的信息,就可相互看到。比如,我的一个董姓朋友,有一天我看到他才运动不到100步。我就给他留言,你今天“懒”了吧,要加油哦。
既有私密性,也有互动性,甚至相互之间可以督促,相互比拼,看谁运动得多。在真实生活的孤独中,虽然自己一个人运动,但有了网络上的好友,仿佛正在一起运动,甚至相互之间比一比,这也是社交的根本。
下面笔者要吐槽了,五大弊端
1、 我喜欢自由自在,白天出门,采访、公务活动,我会戴项链、戒指,包括这个手环,很正式、装重。但回到家里,我就把它们全都摘下来,一身轻。可是,手环要记录健康数据,尤其是睡眠数据,需要全天24小时戴着。睡觉还戴个东东,这可是个挑战。
尤其是笔者是个码字的人,手腕上戴个手环,实在是咯手,影响在键盘上打字的感觉。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摘下来。可过后,很容易忘记再戴上去。
24小时全天候戴着,笔者最初只坚持了4天吧,后来就放任自流了。想起来就戴,想不起来,就算了。
总结:可能有些消费者喜欢24小时全戴这个东东,可毕竟有人不喜欢。那么,智能式穿戴设备,要以完全不影响任何消费者的生活举止为先。换言之,你这个智能设备就是记录健康数据,那么应该更隐身,更“无形”才好。或者更高境界,应该变成我身体的一部分。当我需要时,再拿下来同步数据。
2、 设置还是有点麻烦。比如,每晚睡觉前,要自己设定手环改成睡眠状态,否则记录就不精准。可是,我有时写完稿子,倒头就睡,甚至有时在电脑前眯了一个小时,这个时候,我完全想不起来去设什么手环啊。
3、 因为是手环,毕竟与手腕的贴身程度还有个小小的距离。这样,对身体数据的感知精度很有可能要打个折扣。这是我的感觉,并没有严格的数据证明。
4、 除了运动、睡眠、饮食这些数据,以及与朋友的互动外,并无其它更多的功能了。这样的话,很容易让使用者有厌倦感。因为它虽然记录了你的健康数据,但并没有分析结果。
如果这个手环能和云端结合,在我的授权下,把这些数据与某医生、健康顾问联系起来就更有用了。比如,我每天记录数据,每个星期一次上传到云端,由我的认可的医生根据我的数据出具一份身体检查结果。有什么问题,及时提醒我。这样的话,我认为才更有意义。甚至,我为此付费都可以。
5、 还是说到外形,对UP手环,Jawbone高级副总Travis Bogard将其定义为“功能性珠宝”(functional jewelry)。笔者自己带着还好,可是看到有男士带这个东东,总感觉怪怪的。珠宝是女人的专利,男人带上,哦?
所以,智能穿戴设备的外形,也需要有更多的形式。前几天看见虎嗅的阳淼戴了个Fitbit clips,是别在衣服上的。对男士来说,这设计还不错。晚上睡眠呢,配有腕带,可以再换个模式,改成绑在手腕上。但是,这也需要额外多余的动作。现代人都很忙,设计越简单越好。
科学其实落后于大自然,大自然的产物——人类的身体,本身就是智能的,就是一个小宇宙,何时需要吃饭、睡觉,都是自然而然的。而所谓的健康智能穿戴设备呢,其实就应该是一个真实记录身体一举一动的智能仪器,记录之后以外在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加以调理。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对健康类的智能式穿戴设备而言,一是需要更“无形”,不能影响普通的正常生活,不需要额外“想着它”设置这个那个;二是,需要与云端健康顾问结合,需要更有价值的健康报告,而不只是记录“走了几步、吃了什么、睡了几个小时”,如果只是这样,很容易让人厌倦。
智能式穿戴设备还需要进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