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M的微信小程序球馆预约系统后端开发实战项目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微信小程序球馆预约系统后端案例,采用Java技术栈中的SSM框架(Spring、SpringMVC、MyBatis)实现。系统涵盖前后端协同开发与数据库设计,支持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场馆查询、预约管理等操作。项目包含RESTful API设计、权限控制、JWT认证、异常处理与日志记录等核心功能,并已完成测试与部署流程,适合作为Java Web及小程序开发的学习与实践范例。

SSM框架整合与微信小程序球馆预约系统实战

在企业级Java开发的演进历程中,SSM(Spring + SpringMVC + MyBatis)组合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如今Spring Boot和微服务架构风头正劲,但理解SSM的工作原理依然是每个Java开发者的基本功——它不仅是技术选型的基石,更是理解现代框架设计理念的“源代码”。🎯

想象一下:你正在为一家连锁球馆开发预约系统,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高峰期每秒可能有上百个并发请求涌入。这时候,如果底层架构不稳,轻则响应缓慢,重则直接宕机。而SSM正是帮你构建这套高可用系统的“钢筋骨架”。💡

今天,我们就以一个真实的 微信小程序球馆预约系统 为例,从零开始拆解SSM的整合逻辑、核心机制与工程实践。不只是讲“怎么用”,更要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设计”、“有哪些坑要避开”、“如何优化到极致”。

准备好了吗?咱们出发!🚀


Spring容器与Bean管理的艺术

说到Spring,很多人第一反应是“IOC”、“DI”这些术语。但真正让Spring强大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它背后那套精巧的对象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这就像一个交响乐团——指挥家(Spring容器)不亲自演奏,却能让每一个乐手(Bean)在正确的时间奏出正确的音符。

IoC容器:谁才是真正的“造物主”?

传统编程里,我们习惯于用 new 来创建对象:

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new UserService();

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 控制权掌握在程序员手中 。一旦需求变化,比如要换成另一个实现类,就得改代码、重新编译、发布……想想都头疼 😩。

而Spring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造物”的权力收归己有。你只需要告诉它:“我要一个叫 userService 的东西,它的类型是 com.example.service.UserService 。”剩下的事,交给Spring去办。

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

graph TD
    A[启动Spring应用] --> B{加载配置源}
    B --> C[解析BeanDefinition]
    C --> D[注册到BeanDefinitionRegistry]
    D --> E[实例化单例Bean(预加载)]
    E --> F[执行依赖注入]
    F --> G[调用初始化方法(init-method / @PostConstruct)]
    G --> H[Bean就绪可供使用]

看到没?从XML或注解中读取配置,到最终拿到可用的Bean,中间经历了整整7步。而最关键的一步是 “依赖注入” ——也就是说,Spring不仅创建了对象,还自动把你需要的其他组件“塞”进去。

举个例子:

<bean id="dataSource" class="com.mchange.v2.c3p0.ComboPooledDataSource">
    <property name="driverClass" value="com.mysql.cj.jdbc.Driver"/>
    <property name="jdbcUrl" value="jdbc:mysql://localhost:3306/gym_reservation"/>
</bean>

<bean id="gymService" class="com.example.service.GymService">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dataSource"/>
</bean>

这里 GymService 根本不知道 dataSource 是怎么来的,它只声明了一个依赖。至于这个依赖是谁、从哪来、什么时候初始化——统统由Spring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种“被动接收依赖”的方式,就是所谓的 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 。你会发现,整个程序的结构变得更灵活了:换数据库连接池?改个配置就行;切换业务逻辑实现?换个class名完事。再也不用动辄修改几十个 new Xxx() 的地方。

🧠 小贴士: ApplicationContext BeanFactory 更强大,因为它支持事件发布、国际化、资源抽象等高级功能。日常开发中几乎都是用前者。

Bean的生命周期:不只是“生”与“死”

如果你以为Spring只是帮你 new 了个对象,那就太小看它了。实际上,Spring对每一个Bean的“一生”都有着严密的掌控,总共分为8个阶段:

  1. 实例化(Instantiation)
  2. 属性填充(Populate Properties)
  3. Aware接口回调
  4. 前置处理(BeanPostProcessor.before)
  5. 初始化(Initialization)
  6. 后置处理(BeanPostProcessor.after)
  7. 就绪使用
  8. 销毁(Destruction)

这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第4步和第6步的 BeanPostProcessor ——它是Spring留给我们的最大扩展点之一!

比如你想给某些服务加上日志监控,可以这样写: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ustomBeanPostProcessor implements BeanPost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
        System.out.println("👉 即将初始化:" + beanName);
        return bean;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
        System.out.println("✅ 初始化完成:" + beanName);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
            bean.getClass().getClassLoader(),
            bean.getClass().getInterfaces(),
            (proxy, method, args) -> {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try {
                    return method.invoke(bean, args);
                } finally {
                    System.out.println("📈 方法 " + method.getName() + 
                        " 耗时:"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 "ms");
                }
            }
        );
    }
}

瞧见没?我们在“初始化之后”偷偷给Bean包了一层代理,所有方法调用都会被记录耗时。而这完全不需要修改原始类的任何代码!这就是AOP的雏形,也是Spring生态如此繁荣的根本原因—— 开放、可插拔的设计哲学

另外,关于初始化顺序也有讲究:

  • @PostConstruct
  • InitializingBean.afterPropertiesSet()
  • init-method

这三个如果同时存在,执行顺序是固定的。建议优先使用 @PostConstruct ,因为它是JSR-250标准,移植性更好。

至于销毁阶段,同样遵循:
- @PreDestroy
- DisposableBean.destroy()
- destroy-method

记得给数据源加 destroy-method="close" ,否则应用关闭时可能会出现连接泄漏哦 ⚠️。

作用域:单例真的万能吗?

默认情况下,Spring中的Bean都是 单例 的——即在整个容器中只有一个实例。这对于无状态的服务类来说非常合适,节省内存又高效。

但现实世界远比理想复杂。比如用户会话信息,显然不能共享;再比如每次生成的订单命令对象,也必须是独立的。

这时候就需要改变Bean的作用域了:

作用域 场景举例
singleton Service、DAO、工具类
prototype 用户临时操作指令、动态查询条件
request 每次HTTP请求相关的上下文
session 用户购物车、登录状态
websocket 实时聊天通道

设置也很简单:

@Scope("prototype")
@Service
public class UserCommand { }

不过要注意一个问题: 单例引用原型怎么办?

比如下面这种情况:

@Service
public class CommandManager {
    @Autowired
    private UserCommand userCommand; // 原型Bean
}

你以为每次都能拿到新的 UserCommand ?错!因为 CommandManager 是单例,只会注入一次。后续无论调多少次,拿到的都是同一个实例。

解决办法有两个:

  1. 使用 ObjectFactory<UserCommand> Provider<UserCommand> 进行懒获取;
  2. 更优雅的方式是使用 @Lookup 注解:
@Component
public abstract class ServiceManager {
    @Lookup("userCommand")
    public abstract UserCommand createUserCommand();
}

Spring会在运行时代理这个抽象方法,每次调用都返回一个新的 UserCommand 实例。是不是有点黑科技的感觉?😎

XML vs 注解:一场持续多年的争论

早期Spring重度依赖XML配置,后来逐渐转向注解驱动。这场变革的本质,其实是 配置灵活性 开发效率 之间的权衡。

来看一组对比:

维度 XML配置 注解配置
可读性 集中管理,一目了然 分散在各处,需跳转查看
类型安全 弱(字符串匹配,拼错也不报错) 强(编译期检查,IDE智能提示)
灵活性 支持环境差异化配置,无需重新编译 修改需重新编译
耦合度 配置与代码分离,适合合规性强的金融系统 侵入性强,但更贴近业务逻辑
工具支持 IDE支持较差 自动补全、导航、重构全面支持

所以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场景:

  • 新项目、快速迭代 → 优先用注解;
  • 大型遗留系统迁移、严格审计要求 → 保留XML;
  • 最佳实践往往是混合使用:基础设施用XML定义,业务组件用注解开发。
flowchart LR
    subgraph XML配置
        A[读取XML文件] --> B[解析<bean>标签]
        B --> C[注册BeanDefinition]
        C --> D[实例化并注入]
    end

    subgraph 注解配置
        E[扫描指定包] --> F[发现@Component等注解]
        F --> G[生成BeanDefinition]
        G --> H[同XML后续流程]
    end

    D --> I[Bean就绪]
    H --> I

最终殊途同归——不管哪种方式,都会变成 BeanDefinition 交给容器处理。这也是为什么Spring Boot能实现“零配置”的秘密所在:它通过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自动导入了一堆预设好的配置类,把繁琐的事都藏起来了。


SpringMVC:当HTTP请求撞上MVC模式

如果说Spring是后台的大脑,那SpringMVC就是前台的门面担当。它负责接收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滑动、提交,并将其转化为系统内部的操作指令。

而在当今前后端分离的大趋势下,SpringMVC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不再只是跳转JSP页面的老古董,而是成为RESTful API的核心引擎。尤其是像球馆预约这类小程序项目,前后端完全解耦,接口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流畅度。

DispatcherServlet:一切的起点

所有请求的第一站,就是 DispatcherServlet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机场的中央调度塔台,所有航班(HTTP请求)都要先向它报告,然后由它指派具体的登机口(Controller)进行处理。

它的配置长这样:

<servlet>
    <servlet-name>dispatcher</servlet-name>
    <servlet-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servlet-class>
    <init-param>
        <param-name>contextConfigLocation</param-name>
        <param-value>classpath:spring-mvc.xml</param-value>
    </init-param>
    <load-on-startup>1</load-on-startup>
</servlet>
<servlet-mapping>
    <servlet-name>dispatcher</servlet-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servlet-mapping>

几个关键参数解释一下:

  • contextConfigLocation :指定专属的Spring MVC配置文件,避免和主容器混淆;
  • <url-pattern>/</url-pattern> :拦截所有路径(除了静态资源),这是实现REST风格的基础;
  • load-on-startup=1 :确保容器启动时立即加载,避免首次访问卡顿。

一旦启动, DispatcherServlet 就会创建自己的WebApplicationContext,扫描所有 @Controller 注解的类,并建立URL到方法的映射关系。

完整的请求流程如下:

graph TD
    A[客户端发送HTTP请求] --> B{DispatcherServlet接收}
    B --> C[调用HandlerMapping查找匹配的Handler]
    C --> D{是否存在匹配处理器?}
    D -- 是 --> E[获取对应的HandlerExecutionChain]
    D -- 否 --> F[返回404错误]
    E --> G[执行HandlerAdapter适配并调用Controller方法]
    G --> H[Controller返回ModelAndView对象]
    H --> I[调用ViewResolver解析视图名]
    I --> J[渲染视图并写入响应流]
    G --> K[若为@ResponseBody则直接序列化JSON]
    K --> L[通过HttpMessageConverter转换为JSON/XML]
    L --> M[写入Response输出流]

注意那个分叉路口——是否带 @ResponseBody 决定了走哪条路。如果不带,说明你要返回页面,那就得靠 ViewResolver 去找JSP或者Thymeleaf模板;如果带了,那就直接进入JSON序列化流程,前后端彻底分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 @RestController 代替 @Controller ——因为它默认所有方法都有 @ResponseBody ,省事!

HandlerMapping:路由背后的智慧

有了调度员,还得有地图。 HandlerMapping 就是SpringMVC的“GPS导航系统”,根据URL找到对应的方法。

最常见的实现是 RequestMappingHandlerMapping ,它基于 @RequestMapping 注解工作: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venues")
public class VenueApiController {

    @GetMapping("/{id}")
    public ResponseEntity<Venue> getVenueById(@PathVariable Long id) {
        // ...
    }
}

启动时,Spring会扫描所有控制器,提取其中的映射规则,构建成一棵高效的查找树。下次请求 GET /api/venues/123 时,就能迅速定位到 getVenueById 方法。

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选项:

实现类 特点
RequestMappingHandlerMapping 注解驱动,语义清晰,主流选择
SimpleUrlHandlerMapping XML配置URL与Controller的映射,适合旧项目迁移
BeanNameUrlHandlerMapping 把Bean名字当作URL路径,适合原型验证

而且Spring允许你注册多个HandlerMapping,并通过 order 属性控制优先级: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metho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HandlerMapping">
    <property name="order" value="0"/>
</bean>
<bean class="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handler.SimpleUrlHandlerMapping">
    <property name="order" value="1"/>
</bean>

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这意味着即使你在XML里写了 /hello 映射,只要注解方式也有同名路径,就会优先走注解路线。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 新老共存,平稳过渡 。尤其适合那些不能一次性重构的大型系统。

数据交互:从前端表单到JSON传输

现代Web应用的数据交换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本框提交。尤其是在小程序里,用户上传图片、选择时间范围、填写多步骤表单都是常态。

SpringMVC提供了丰富的参数绑定机制,几乎覆盖所有场景:

注解 功能描述
@RequestParam 绑定查询参数或表单字段
@PathVariable 提取URI模板变量
@RequestBody 反序列化请求体为Java对象(常用于JSON)
@RequestHeader 获取请求头信息
@CookieValue 读取Cookie值

比如一个典型的预约接口:

@PostMapping("/bookings")
public ResponseEntity<String> createBooking(
        @RequestBody BookingRequest request,
        @RequestHeader("Authorization") String token,
        @RequestParam("source") String source) {
    // ...
}

前端发过来一段JSON:

{
  "venueId": 101,
  "startTime": "2024-06-15T14:00",
  "endTime": "2024-06-15T16:00",
  "personCount": 4
}

Spring就会自动帮你反序列化成 BookingRequest 对象,前提是类路径下有Jackson库。整个过程透明无感,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当然,安全性也不能忽视。别忘了加上 @Valid 开启校验:

public class BookingCreateDTO {
    @NotNull(message = "场馆ID不能为空")
    private Long venueId;

    @Future(message = "开始时间必须是将来")
    private LocalDateTime startTime;

    // ...
}

配合全局异常处理器,就能统一返回标准化错误信息,前端处理起来特别方便。

全局异常处理:优雅地面对失败

线上系统不可能永远正常。用户输入非法参数、网络抖动、数据库超时……各种意外随时可能发生。

如果没有统一的异常处理机制,后果可能是返回一堆HTML错误页,或是暴露敏感堆栈信息,严重影响体验甚至带来安全风险。

Spring提供了一个超级实用的注解: @ControllerAdvice

@ControllerAdvice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ExceptionHandler(MethodArgumentNotValidException.class)
    public ResponseEntity<Map<String, String>> handleValidationException(
            MethodArgumentNotValidException ex) {
        Map<String, String> errors = new HashMap<>();
        ex.getBindingResult().getFieldErrors().forEach(err ->
            errors.put(err.getField(), err.getDefaultMessage()));
        return ResponseEntity.badRequest().body(errors);
    }

    @ExceptionHandler(VenueNotFoundException.class)
    public ResponseEntity<ErrorResponse> handleVenueNotFound(VenueNotFoundException ex) {
        ErrorResponse response = new ErrorResponse("VENUE_NOT_FOUND", ex.getMessage());
        return ResponseEntity.status(HttpStatus.NOT_FOUND).body(response);
    }

    @ExceptionHandler(Exception.class)
    public ResponseEntity<ErrorResponse> handleGeneric(Exception ex) {
        ErrorResponse response = new ErrorResponse("INTERNAL_ERROR", "系统内部错误");
        return ResponseEntity.status(HttpStatus.INTERNAL_SERVER_ERROR).body(response);
    }
}

这样一来,无论哪里抛出异常,都能获得一致的JSON格式响应。前端只需一套逻辑就能处理所有错误,开发体验直线提升!✨

特别是对于“时间冲突”这类业务异常,完全可以自定义:

public class TimeConflictException extends RuntimeException {
    public TimeConflictException(String msg) { super(msg); }
}

// 在Service中检测冲突
if (bookingRepo.existsOverlapping(venueId, startTime, endTime)) {
    throw new TimeConflictException("该时间段已被占用");
}

然后在 @ControllerAdvice 里捕获它,返回 HTTP 409 Conflict 状态码。语义准确,利于前端判断是否需要弹窗提示用户调整时间。


MyBatis:让SQL回归开发者手中

ORM框架有很多,Hibernate全自动,JPA规范统一,但为什么在复杂查询、高性能场景下,MyBatis依然是首选?

答案很简单: 掌控力

当你面对一个需要多表关联、动态条件筛选、分页统计的查询时,Hibernate生成的SQL往往冗长低效,调试困难。而MyBatis让你可以直接写SQL,又能享受对象映射带来的便利,堪称“半自动化”的典范。

SqlSessionFactory与SqlSession:会话工厂的秘密

MyBatis的核心是 SqlSessionFactory ,它是线程安全的,通常整个应用只创建一次。

String resource = "mybatis-config.xml";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Resources.getResourceAsStream(resource);
SqlSessionFactory sqlSessionFactory = new SqlSessionFactoryBuilder().build(inputStream);

一旦工厂建好,就可以从中拿出 SqlSession 来进行数据库操作:

try (SqlSession session = sqlSessionFactory.openSession()) {
    UserMapper mapper = session.getMapper(UserMapper.class);
    User user = mapper.selectUserById(1);
}

这里的 UserMapper 其实是个接口,没有任何实现类。那么SQL是怎么执行的呢?

答案是: JDK动态代理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Service
    participant MapperProxy
    participant Executor
    participant Database

    Service->>MapperProxy: stadiumMapper.findAllAvailable("OPEN")
    MapperProxy->>Executor: execute(SELECT * FROM stadium WHERE status = ?)
    Executor->>Database: JDBC Query Execution
    Database-->>Executor: ResultSet
    Executor-->>MapperProxy: Mapped to List<Stadium>
    MapperProxy-->>Service: Return result

每次调用 mapper.xxx() 方法时,代理都会拦截该调用,根据方法名去XML文件中找对应的SQL,执行后再把结果集映射回Java对象。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毫无违和感。

需要注意的是, SqlSession 不是线程安全的,每个线程应持有独立实例。但在Spring环境下,这一切都被封装好了,你只需要用 @Autowired 注入Mapper即可,Spring会自动管理会话生命周期。

动态SQL:告别字符串拼接噩梦

还记得以前用StringBuilder拼接SQL的日子吗?一个不小心就SQL注入了,维护起来更是痛苦不堪。

MyBatis的动态SQL标签简直是救星:

<select id="searchStadiums" parameterType="map" resultType="Stadium">
    SELECT * FROM stadium
    <where>
        <if test="name != null and name != ''">
            AND name LIKE CONCAT('%', #{name}, '%')
        </if>
        <if test="location != null">
            AND location = #{location}
        </if>
        <choose>
            <when test="status == 'OPEN'">
                AND status = 'OPEN'
            </when>
            <otherwise>
                AND status IN ('OPEN', 'CLOSED')
            </otherwise>
        </choose>
    </where>
</select>
  • <where> :自动处理多余的AND/OR;
  • <if> :条件判断;
  • <choose> :相当于switch-case;
  • #{} :预编译占位符,防注入。

这样的SQL既安全又灵活,还能复用缓存计划(不像字符串拼接会导致每次都是新SQL)。

结合PageHelper插件,分页也变得极其简单:

PageHelper.startPage(pageNum, pageSize);
List<Stadium> list = stadiumMapper.searchByKeyword(keyword);
return new PageInfo<>(list);

连COUNT查询都自动帮你做了,简直是生产力神器!⚡

性能优化:缓存、延迟加载与事务控制

在高并发场景下,性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MyBatis有一级缓存(基于SqlSession)和二级缓存(跨会话共享)。启用二级缓存只需在Mapper XML中加一行:

<cache eviction="LRU" flushInterval="60000" size="512" readOnly="true"/>

但对于集群部署,建议搭配Redis做分布式缓存,避免数据不一致。

延迟加载也很有用:

<setting name="lazyLoadingEnabled" value="true"/>
<setting name="aggressiveLazyLoading" value="false"/>

这样可以在查询主对象时不立即加载关联数据,直到真正访问时才发起子查询,有效降低初始响应时间。

最后是事务控制。Spring的 @Transactional 注解让我们可以用声明式的方式管理事务: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createReservation(Reservation reservation) {
    int available = stadiumMapper.checkSlotAvailability(reservation.getTimeSlot());
    if (available <= 0) {
        throw new BusinessException("该时段已被约满");
    }
    stadiumMapper.decrementSlot(reservation.getTimeSlot());
    reservationMapper.insert(reservation);
}

配合数据库行锁( FOR UPDATE ),就能防止超卖问题,保障数据一致性。


微信小程序球馆预约系统:真实项目落地

说了这么多理论,是时候看看它们如何在一个真实项目中协同工作了。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 高并发、低延迟、易维护 的球馆预约系统。前端是微信小程序,后端基于SSM搭建RESTful API。

整体架构如下:

graph TD
    A[微信小程序] --> B[Nginx反向代理]
    B --> C[Tomcat应用服务器]
    C --> D[SpringMVC DispatcherServlet]
    D --> E[Controller层]
    E --> F[Service业务逻辑层]
    F --> G[MyBatis DAO层]
    G --> H[MySQL数据库]
    F --> I[Redis缓存 - 可选]
    E --> J[JWT Token验证]
    F --> K[事务管理 @Transactional]

关键流程包括:

  1. 用户登录 :通过 wx.login() 获取code,后端调用微信API换取OpenID;
  2. JWT认证 :生成Token并返回,后续请求携带 Authorization: Bearer xxx
  3. 场馆查询 :支持多条件筛选,使用MyBatis动态SQL;
  4. 时段计算 :根据容量和已预约数量动态判断可用性;
  5. 预约提交 :事务控制+乐观锁+唯一索引,防止重复提交和超卖。

整个系统模块划分清晰:

com.example.gymbooking
├── controller       
├── service          
├── dao              
├── entity           
├── dto              
├── config           
├── aspect           
└── util             

就连跨域问题也提前考虑到了:

@Configuration
@EnableWebMvc
public class WebConfig implements WebMvcConfigur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CorsMappings(CorsRegistry registry) {
        registry.addMapping("/api/**")
                .allowedOriginPatterns("*")
                .allowedMethods("GET", "POST", "PUT", "DELETE")
                .allowCredentials(true)
                .maxAge(3600);
    }
}

测试环境放开限制,生产环境再锁定域名,灵活又安全。


写在最后:SSM的价值不止于“老技术”

也许你会问:现在都2024年了,还有必要学SSM吗?

我的回答是: 非常有必要

因为SSM不是过时的技术,而是 理解现代Java生态的钥匙 。Spring Boot不过是把SSM的配置自动化了,Spring Cloud也是建立在Spring IOC之上的。不懂SSM,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会用”层面,无法深入原理,也无法应对复杂问题。

更重要的是,SSM教会我们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松耦合、高内聚、可扩展 。无论是写代码还是做架构设计,这种思想都能让你走得更远。

所以,不要急着追赶“新技术”,先把脚下这块基石打牢。等你真正掌握了SSM,你会发现——所谓的新框架,不过是一层漂亮的糖衣罢了。🍭

加油吧,未来的架构师!💪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微信小程序球馆预约系统后端案例,采用Java技术栈中的SSM框架(Spring、SpringMVC、MyBatis)实现。系统涵盖前后端协同开发与数据库设计,支持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场馆查询、预约管理等操作。项目包含RESTful API设计、权限控制、JWT认证、异常处理与日志记录等核心功能,并已完成测试与部署流程,适合作为Java Web及小程序开发的学习与实践范例。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