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识别_视觉物体检测与识别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张兆翔团队在视觉物体检测模型与方法上取得进展,多篇文章被录用。物体检测难点在于对多尺度物体有效表征,团队针对传统卷积网络局限提出Trident网络结构,可与不同基础网络结合,在COCO数据集上有大幅提升。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兆翔及其团队借鉴脑神经机制与视觉认知机理,在视觉物体检测模型与方法上取得一系列进展,共有5篇文章被ICCV2019录用,1篇文章被NeurIPS2019录用,1篇文章被JMLR 期刊收录。本次着重介绍基于三叉戟网络(Trident Networks)的物体检测。
物体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物体检测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对场景中多种尺度的物体进行有效表征,进而进行更为高效、更为准确、更为鲁棒的物体检测。
在二维透视成像中,近大远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如图1所示。这一透视关系,帮助人类视觉系统形成对三维空间的感知。但对于基于二维图像的视觉感知任务而言,近大远小会导致相同真实大小的物体根据远近不同,因而在成像平面上形成不同尺度的物体。这将对视觉感知任务提出挑战。具体来说:(1)这会导致信息的衰减,二维图像捕获的信息随距离二次衰减,因而30米外的物体在图片上可能只有15米外相同物体1/4的像素;(2)卷积神经网络具有局限性。由于卷积操作在二维平面上采用相同大小的滑动窗口进行计算,同一卷积操作无法同时对尺度差异较大的物体进行响应。
针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的局限,张兆翔及其团队首次提出 Trident 网络结构。首先通过不同膨胀系数的卷积支路实现对不同尺度的物体的识别,然后通过权重共享实现对不同尺度相同物体的一致性刻画。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种在测试阶段只需要一条卷积支路的快速 Trident 网络,快速 Trident 网络保持了与传统检测器骨干网络相同的计算量,大幅提升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该Trident方法可以与不同基础网络结构结合,并在 COCO 数据集上取得大幅度提升。该文作为Oral文章在ICCV2019发表。
据悉,ICCV2019近期在韩国首尔召开。ICCV的全称是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的顶级会议。本次会议,张兆翔及其团队共有5篇论文被接收,其中2篇为oral;3篇为poster。

80ce2dc0a05e81e146d057240e0aa21a.png

43d63a1503b9912d8b4e0b30be3cf367.png

来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29460daec452ec84c9b0a90791af1847.png

247138819334439b8b7c9523ac7d4cef.png

0cb934853eb0dbd7f6230ec82c11fa39.pn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