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该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因此被称为多用户联机系统或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数据通信网络,将多个计算机的终端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放的标准化网络,随着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等,实现了不同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联。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Internet时代。 Internet是一个将全球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而形成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它使得全球联网的计算机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信息或共享资源。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通过网络软件(包括网络通信协议、数据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的功能体现在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集中管理、提高兼容性和安全性等。
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它用来快速传送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信件、新闻消息、咨询信息、图片资料等。
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我们可以共享他人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与信息资料。
分布式处理:对于大型的综合性任务,计算机网络可以合理选择网上资源,将任务有效地、及时地分配给不同的计算机去完成,以达到协调工作、提高效率的目的。
集中管理:对于那些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组织、部门集中管理的事务,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如飞机、火车订票系统。
提高安全性: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设备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既便于进行分散处理,又能保证当网络中某个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通过多种路径将任务传送到别的系统中处理,从而确保任务及时完成。
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将网络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每一个功能层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约定,我们把这种约定称为协议。
网络协议就像网络通信中的共同语言,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7年提出世界范围内互联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框架,这就是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英文简称OSI。
OSI参考模型将网络结构划分成七层,见下表。
层名英文名称主要功能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在网络应用程序之间传递信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文本格式化,显示代码转换会话层Session Layer建立、维持、协调通信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确保数据正确发送网络层Network Layer决定传输路由,处理信息传递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编码、编址、传输信息物理层Physical Layer管理硬件连接OSI模型只是一种理想的概念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协议有TCP/IP、IPX/SPX、NetBEUI、AppleTalk协议等。TCP/IP因其低成本以及在多个不同平台间通信的可靠性,而成为目前因特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协议,它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如下:
网络层包含了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也叫网络接口层或网络存取层,是模型的底层,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受IP数据包。这一层允许主机连入网络时使用多种协议。
网际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使主机可以把信息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到达目的主机,主要处理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和网络拥塞,这一层的主要协议是IP协议。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络中源主机与目标主机的对等实体之间建立基于会话的端到端的连接。这一层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协议:一个是TCP(传输控制协议),另一个是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这一层层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应用层协议),如网络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超文本传输协议等(HTTP)。
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三种类型: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技术,就像老式的有线电话,当甲方需要与乙方通话时,要先由接线员将甲乙双方的线路连起来,双方之间建立了一条实际的物理线路。它只是一条临时的、专用的传输通道,通话结束后,这条通信线路就被断开。
报文交换技术不需要事先建立物理线路,它将发送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发送给中间交换设备。中间交换设备先将数据存储起来,然后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将数据转发下一个交换设备,直至数据发送到目标节点或终端。
分组交换技术将数据分成一个个分组,中间交换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