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是先进先出,栈是先进后出

本文详细解析了Java中的栈和堆内存管理机制,包括它们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基本类型和包装类数据的存储方式。文章还深入探讨了String类的特殊性及其内部实现机制。

1. 栈(stack)与堆(heap)都是Java用来在Ram中存放数据的地方。与C++不同,Java自动管理栈和堆,程序员不能直接地设置栈或堆。

2. 栈的优势是,存取速度比堆要快,仅次于直接位于CPU中的寄存器。但缺点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大小与生存期必须是确定的,缺乏灵活性。另外,栈数据可以共享,详见第3点。堆的优势是可以动态地分配内存大小,生存期也不必事先告诉编译器,Java的垃圾收集器会自动收走这些不再使用的数据。但缺点是,由于要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存取速度较慢。

3. Java中的数据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基本类型(primitive types), 共有8种,即int, short, long, byte, float, double, boolean, char(注意,并没有string的基本类型)。这种类型的定义是通过诸如int a = 3; long b = 255L;的形式来定义的,称为自动变量。值得注意的是,自动变量存的是字面值,不是类的实例,即不是类的引用,这里并没有类的存在。如int a = 3; 这里的a是一个指向int类型的引用,指向3这个字面值。这些字面值的数据,由于大小可知,生存期可知(这些字面值固定定义在某个程序块里面,程序块退出后,字段值就消失了),出于追求速度的原因,就存在于栈中。

另外,栈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殊性,就是存在栈中的数据可以共享。假设我们同时定义:
复制内容到剪贴板代码:
int a = 3;
int b = 3;
编译器先处理int a = 3;首先它会在栈中创建一个变量为a的引用,然后查找有没有字面值为3的地址,没找到,就开辟一个存放3这个字面值的地址,然后将a指向3的地址。接着处理int b = 3;在创建完b的引用变量后,由于在栈中已经有3这个字面值,便将b直接指向3的地址。这样,就出现了a与b同时均指向3的情况。

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字面值的引用与类对象的引用不同。假定两个类对象的引用同时指向一个对象,如果一个对象引用变量修改了这个对象的内部状态,那么另一个对象引用变量也即刻反映出这个变化。相反,通过字面值的引用来修改其值,不会导致另一个指向此字面值的引用的值也跟着改变的情况。如上例,我们定义完a与b的值后,再令a=4;那么,b不会等于4,还是等于3。在编译器内部,遇到a=4;时,-一个ID为“未婚人士”的用户发贴,它就会重新搜索栈中是否有4的字面值,如果没有,重新开辟地址存放4的值;如果已经有了,则直接将a指向这个地址。因此a值的改变不会影响到b的值。

另一种是包装类数据,如Integer, String, Double等将相应的基本数据类型包装起来的类。这些类数据全部存在于堆中,Java用new()语句来显示地告诉编译器,在运行时才根据需要动态创建,因此比较灵活,但缺点是要占用更多的时间。 4. String是一个特殊的包装类数据。即可以用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的形式来创建,也可以用String str = "abc";的形式来创建(作为对比,在JDK 5.0之前,你从未见过Integer i = 3;的表达式,因为类与字面值是不能通用的,除了String。而在JDK 5.0中,这种表达式是可以的!因为编译器在后台进行Integer i = new Integer(3)的转换)。前者是规范的类的创建过程,即在Java中,一切都是对象,而对象是类的实例,全部通过new()的形式来创建。Java中的有些类,如DateFormat类,可以通过该类的getInstance()方法来返回一个新创建的类,似乎违反了此原则。其实不然。该类运用了单例模式来返回类的实例,只不过这个实例是在该类内部通过new()来创建的,而getInstance()向外部隐藏了此细节。那为什么在String str = "abc";中,并没有通过new()来创建实例,是不是违反了上述原则?其实没有。

5. 关于String str = "abc"的内部工作。Java内部将此语句转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先定义一个名为str的对String类的对象引用变量:String str;

(2)在栈中查找有没有存放值为"abc"的地址,如果没有,则开辟一个存放字面值为"abc"的地址,接着创建一个新的String类的对象o,并将o的字符串值指向这个地址,而且在栈中这个地址旁边记下这个引用的对象o。如果已经有了值为"abc"的地址,则查找对象o,并返回o的地址。

(3)将str指向对象o的地址。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String类中字符串值都是直接存值的。但像String str = "abc";这种场合下,其字符串值却是保存了一个指向存在栈中数据的引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代码进行验证。
复制内容到剪贴板代码:
String str1 = "abc";
String str2 = "abc";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true
注意,我们这里并不用str1.equals(str2);的方式,因为这将比较两个字符串的值是否相等。==号,根据JDK的说明,只有在两个引用都指向了同一个对象时才返回真值。而我们在这里要看的是,str1与str2是否都指向了同一个对象。
结果说明,JVM创建了两个引用str1和str2,但只创建了一个对象,而且两个引用都指向了这个对象。

我们再来更进一步,将以上代码改成:
复制内容到剪贴板代码:
String str1 = "abc";
String str2 = "abc";
str1 = "bcd";
System.out.println(str1 + "," + str2); //bcd, abc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false
这就是说,赋值的变化导致了类对象引用的变化,str1指向了另外一个新对象!而str2仍旧指向原来的对象。上例中,当我们将str1的值改为"bcd"时,JVM发现在栈中没有存放该值的地址,便开辟了这个地址,并创建了一个新的对象,其字符串的值指向这个地址。

事实上,String类被设计成为不可改变(immutable)的类。如果你要改变其值,可以,但JVM在运行时根据新值悄悄创建了一个新对象,然后将这个对象的地址返回给原来类的引用。这个创建过程虽说是完全自动进行的,但它毕竟占用了更多的时间。在对时间要求比较敏感的环境中,会带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再修改原来代码:
复制内容到剪贴板代码:
String str1 = "abc";
String str2 = "abc";

str1 = "bcd";

String str3 = str1;
System.out.println(str3); //bcd

String str4 = "bcd";
System.out.println(str1 == str4); //true
str3这个对象的引用直接指向str1所指向的对象(注意,str3并没有创建新对象)。当str1改完其值后,再创建一个String的引用str4,并指向因str1修改值而创建的新的对象。可以发现,这回str4也没有创建新的对象,从而再次实现栈中数据的共享。

我们再接着看以下的代码。
复制内容到剪贴板代码:
String str1 = new String("abc");
String str2 = "abc";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false 创建了两个引用。创建了两个对象。两个引用分别指向不同的两个对象。

String str1 = "abc";
String str2 = new String("abc");
System.out.println(str1==str2); //false
创建了两个引用。创建了两个对象。两个引用分别指向不同的两个对象。

以上两段代码说明,只要是用new()来新建对象的,都会在堆中创建,而且其字符串是单独存值的,即使与栈中的数据相同,也不会与栈中的数据共享。

6. 数据类型包装类的值不可修改。不仅仅是String类的值不可修改,所有的数据类型包装类都不能更改其内部的值。 7. 结论与建议:

(1)我们在使用诸如String str = "abc";的格式定义类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创建了String类的对象str。担心陷阱!对象可能并没有被创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指向String类的引用被创建了。至于这个引用到底是否指向了一个新的对象,必须根据上下文来考虑,除非你通过new()方法来显要地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因此,更为准确的说法是,我们创建了一个指向String类的对象的引用变量str,这个对象引用变量指向了某个值为"abc"的String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排除程序中难以发现的bug是很有帮助的。

(2)使用String str = "abc";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因为JVM会自动根据栈中数据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创建新对象。而对于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的代码,则一概在堆中创建新对象,而不管其字符串值是否相等,是否有必要创建新对象,从而加重了程序的负担。这个思想应该是享元模式的思想,但JDK的内部在这里实现是否应用了这个模式,不得而知。

(3)当比较包装类里面的数值是否相等时,用equals()方法;当测试两个包装类的引用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时,用==。

(4)由于String类的immutable性质,当String变量需要经常变换其值时,应该考虑使用StringBuffer类,以提高程序效率。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8e761c1101013dxi.html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0xcafedaddy/p/4358864.html

<think>嗯,用户这次的问题集中在的使用方法和先进先出/后出特性上,还特别提到了引用内容。看来用户对数据结构中的和队列、的特性对比很感兴趣。 用户可能正在学习数据结构,或者在实际编程中遇到了的使用问题。从ta引用的内容来看,ta已经掌握了的基本概念(如化),但需要更系统的使用方法说明,特别是和队列、的对比。用户似乎对“先进先出”和“先进后出”这两个特性特别关注,可能是想理解不同数据结构的适用场景。 我注意到用户引用的材料有些矛盾:引用[1]说就是优先级队列,引用[3]却在讲的特性。这需要我特别澄清:虽然用队列实现,但本质不是FIFO结构;而才是真正的LIFO。用户可能被这些术语搞混了,需要明确区分概念。 回复时应该重点讲清楚三点:第一,的核心是优先级特性而非插入顺序;第二,通过代码示例展示的插入删除操作;第三,用对比表格突出、队列、的本质区别。用户提供的引用[2]关于化的内容很有用,可以结合这个解释的调整过程。 用户似乎偏好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要多给代码示例和使用场景。比如游戏开发中的AI决策、操作系统调度这些实际案例,能让ta更直观理解的价值。另外,ta之前问过区别,这次可以自然关联到之前的讨论。 最后要留出延伸问题的空间,比如在Dijkstra算法中的应用,或者斐波那契等高级变种。不过首次回复还是聚焦基础使用,避免信息过载。</think>以下是关于的使用方法以及先进先出(FIFO)与先进后出(LIFO)特性的详细解析: --- ### 一、的使用方法(以优先队列为例) (通常通过 `priority_queue` 实现)是一种**按优先级排序**的树形结构,默认大顶(最大值在根节点)。其核心操作如下: #### 1. **基本操作** ```cpp #include <queue> #include <vector> // 默认大顶(降序) std::priority_queue<int> max_heap; // 小顶(升序) std::priority_queue<int, std::vector<int>, std::greater<int>> min_heap; // 插入元素(化自动调整) max_heap.push(3); // 化:$O(\log n)$ max_heap.push(1); max_heap.push(5); // 此时顶为5 // 访问顶(最高优先级) int top = max_heap.top(); // 5 // 删除顶 max_heap.pop(); // 删除5,顶变为3(化调整) ``` #### 2. **的底层原理** - **化(Heapify)**:插入或删除元素后,通过上浮/下沉操作维护性质(父节点 ≥ 或 ≤ 子节点)[^2]。 - **插入**:元素放末尾,逐级与父节点比较并上浮。 - **删除**:顶与末尾交换,删除末尾,新顶逐级下沉。 - **时间复杂度**: - 建:$O(n)$ - 插入/删除:$O(\log n)$ - 取极值:$O(1)$ #### 3. **典型应用场景** - **任务调度**:操作系统按优先级执行任务。 - **Dijkstra算法**:优先处理最短路径节点。 - **Top K问题**:用最小保留最大的K个元素。 --- ### 二、先进先出(FIFO)与先进后出(LIFO)的区别 #### 1. **队列(Queue)—— FIFO** - **特性**:先进入的数据先被处理。 - **操作**: ```cpp #include <queue> std::queue<int> q; q.push(1); // 队尾插入 q.push(2); int front = q.front(); // 队头元素=1 q.pop(); // 删除队头(1) ``` - **应用场景**: - 消息队列(如订单处理系统) - 广度优先搜索(BFS) #### 2. **(Stack)—— LIFO** - **特性**:最后进入的数据最先被处理[^3]。 - **操作**: ```cpp #include <stack> std::stack<int> s; s.push(1); // 入 s.push(2); int top = s.top(); // 顶元素=2 s.pop(); // 删除顶(2) ``` - **应用场景**: - 函数调用(保存返回地址) - 括号匹配/表达式求值 - 深度优先搜索(DFS) #### 3. ** vs 队列 vs ** | 特性 | (优先队列) | 队列(FIFO) | (LIFO) | |---------------|------------------------|-------------------|-----------------| | **访问顺序** | 按优先级(非插入顺序) | 先进先出 | 先进后出 | | **典型操作** | `push()`, `pop()` | `push()`, `pop()` | `push()`, `pop()`| | **时间复杂度**| $O(\log n)$ 插入/删除 | $O(1)$ 插入/删除 | $O(1)$ 插入/删除 | | **应用场景** | 任务调度、Top K | BFS、消息缓冲 | 函数调用、DFS | > 💡 **关键区别**: > - ****按**优先级**排序,与插入顺序无关。 > - **队列**严格保持**插入顺序**(FIFO)。 > - ****反转插入顺序(LIFO)。 --- ### 三、代码示例对比 #### 1. **(按优先级处理)** ```cpp std::priority_queue<int> heap; heap.push(3); heap.push(1); heap.push(5); // 输出顺序:5 → 3 → 1(与插入顺序无关) ``` #### 2. **队列(FIFO)** ```cpp std::queue<int> q; q.push(1); q.push(2); q.push(3); // 输出顺序:1 → 2 → 3(保持插入顺序) ``` #### 3. **(LIFO)** ```cpp std::stack<int> s; s.push(1); s.push(2); s.push(3); // 输出顺序:3 → 2 → 1(逆插入顺序) ``` --- **总结**: - ****用于**动态优先级**场景,通过化维护结构[^2]。 - **队列**保证公平性(FIFO),****支持回溯(LIFO)[^3]。 - 三者底层均可基于数组/链表实现,但需额外维护树形关系。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