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框架中的M,D,C,A,I,S方法

本文详细介绍了ThinkPHP框架中的模型实例化方法,包括M、D、A等方法的使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I方法安全地获取系统变量。

M方法

M实例化参数是数据库的表名
//使用M方法实例化$User = M('User');//和用法$User = new /Think/Model ('User');等效//执行其他的数据操作$User->select();

M 方法也支持垮库操作.

//使用M方法实例化,操作db_name中的ot_user表$User = M('db_name.User','ot_');//执行其他的数据库操作$User->select();

M方法的参数和/Think/Model的参数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New = M('new','think_',$connection);//等效于$New = new  /Think/Model('new','think_',$connection);

M方法实例化的时候.默认的是直接实例化/Think/Model类,如果要实例化其他的公共模型类,可以使用下面:

$User = M('/Home/Model/CommonModel:User','think_','db_config');相当于$User = new /Home/Model/CommonModel('User','think_','db_config');

实例化基础模型类(Model) 
在没有定义任何模型的时候,可以使用下面的操作.这种方法简单高效,但是缺点就是没有自定义的模型类,无法写入相关的业务逻辑.只能完成基本的CURD操作.如果你的模型类中有自己的业务逻辑,是无法使用M方法的.

//实例化User模型$User = new Model('User');//或者使用M()快捷方法实例化,和上面的方法是等效的$User = M('User');//执行其他的数据操作$User->select();

实例化其他模型类

  • 第一种因为没有模型类的定义,很难封装一些额外的逻辑方法.如果只是需要扩展一些通用的逻辑,可以尝试下面方法
$User = new CommonModel('User');
  • 模型的实例化方法有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模型名称,第二个参数用于设置数据表的前缀(留空则取当前项目配置的表前缀),第三个参数用于设置当前使用的数据库连接信息(留空则取当前项目配置的数据库连接信息).
$User = new CommonModel('User','think_','db_config');
  • 第三个使用M方法
 $User = M('CommonModel:User','think_','db_config');

M方法默认是实例化model类

D方法

D实例化的是你自己在Model文件夹下面建立的模型文件。
D就是在你没有定义模型的时候,系统自动帮你定义一个模型,这样你才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或者输出。
每一个Action文件都应该对应Model文件的,如果你定义了Model的话,
如:$Form = D(“User”)就可以改成$Form = new  UserModel();(User是指你的模型文件名)。
<?php//实例化模型$User = D('User');//相当于$User = new /Home/Model/UserModel();//执行操作$User -> select();

如果Home/Model/UserModel不存在的话,就会尝试实例化公共模型下的/Common/Model/UserModel类. 
D方法的参数就是实例的名称.并且和模型类的大小写定义是一致的.

参数实例化的模型文件(假设当前模块为Home)
User对应的模型类文件的 /Home/Model/UserModel.class.php
UserType对应的模型类文件的 /Home/Model/UserTypeModel.class.php

如果在Liunx下,要注意大小写

D方法可以自动检测模型类,如果存在自定义的模型类,则实例化自定义模型类,如果不存在,则会实例化系统的/Think/Model基类,同时对于已实例化过的模型,不会重复去实例化

//D方法还可以跨模块调用,需要使用//实例化Admin的User模型D('Admin/User');//实例化Extend扩展命名空间下的Info模型D('Extend://Editor/Info'):

注意:跨模块实例化模型类的时候,不支持自动加载公共模块的模型类。

C方法

定义了配置文件之后,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C方法来读取已有额配置. 
- 获取已经设置的参数值:C(‘参数名称’)

$model = C('URL_MODEL');//不区分大小写=url_model

but 大写是比较规范的. 
注意:配置参数名称中不能含有”.”和特殊字符 
如果URL_MODEL尚未存在设置,则返回NULL.

//如果是3.2.1版本的话,支持设置默认值.such asC('my_config','null','default_config');//如果my_config没有设置的话,则返回default_config

C方法ue可以用于读取二维配置:

//获取用户配置中的用户类型设置C('USER_CONFIG.USER_TYPE');

因为配置参数是全局有效的,因此C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读取任何配置,即使某个设置参数以及生效过期了

A方法

如果需要跨控制机调用的话,可以单独实例化

//实例化Home模块的User控制器$User = new /Home/Controller/UserController();//实例化Admin模块的blog控制器$Blog = new /Admin/Controller/BlogController();

上面的代码是不是很多,这里提供了一个快捷调用方法A 
简化后如下

//假设当前模块是Home模块$User = A('User');$Blog = A('Admin/Blog');

默认情况下,A方法实例化的是默认控制器(Controller),如果你要实例化其他的分层控制器的话,可以使用

//假设当前模块是Home//实例化Event控制器$User  = A('User');// 等效于new /Home/Event/UserEvent();$Blog  = A('Admin/Blog','Event');// 等效于new /Admin/Event/BlogEvent();

I方法

在web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要获取系统变量或者用户提交的数据.这些数据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安全隐患,所以tp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变量获取功能. 
我们先看下传统获取方式:

$id = $_GET['id']; // 获取get变量$name = $_POST['name']; // 获取post变量$value = $_SESSION['var']; // 获取session变量$name = $_COOKIE['name']; // 获取cookie变量$file = $_SERVER['PHP_SELF']; // 获取server变量

传统获取方法没有统一的安全机制,后期调整比较麻烦,更好的方式是在框架中统一使用I函数进行变量获取和过滤。 
I方法是ThinkPHP用于更加方便和安全的获取系统输入变量,可以用于任何地方,用法格式如下:

I('变量类型.变量名/修饰符',['默认值'],['过滤方法或正则'],['额外数据源'])

变量类型是指请求方式或者输入类型

变量类型含义
get获取GET参数
post获取POST参数
param自动判断请求类型获取GET、POST或者PUT参数
request获取REQUEST 参数
put获取PUT 参数
session获取 $_SESSION 参数
cookie获取 $_COOKIE 参数
server获取 $_SERVER 参数
globals获取 $GLOBALS参数
path获取 PATHINFO模式的URL参数
data获取 其他类型的参数,需要配合额外数据源参数

注意:变量类型不区分大小写,变量名则严格区分大小写。 默认值和过滤方法均属于可选参数。 
下面是I方法的范例使用

echo I('get.id'); // 相当于 $_GET['id']echo I('get.name'); // 相当于 $_GET['name']

支持默认值:

echo I('get.id',0); // 如果不存在$_GET['id'] 则返回0echo I('get.name',''); // 如果不存在$_GET['name'] 则返回空字符串

采用方法过滤:

// 采用htmlspecialchars方法对$_GET['name'] 进行过滤,如果不存在则返回空字符串echo I('get.name','','htmlspecialchars');

支持直接获取整个变量值

// 获取整个$_GET 数组I('get.');

用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获取post或者其他输入类型的变量

I('post.name','','htmlspecialchars'); // 采用htmlspecialchars方法对$_POST['name'] 进行过滤,如果不存在则返回空字符串I('session.user_id',0); // 获取$_SESSION['user_id'] 如果不存在则默认为0I('cookie.'); // 获取整个 $_COOKIE 数组I('server.REQUEST_METHOD'); // 获取 $_SERVER['REQUEST_METHOD']

param变量类型是框架特有的支持自动判断当前请求类型的变量获取方式,例如:

echo I('param.id');

如果当前请求类型是GET,那么等效于 GET[id]POSTPUT_POST[‘id’] 或者 PUT参数id。 
由于param类型是I函数默认获取的变量类型,因此事实上param变量类型的写法可以简化为:

I('id'); // 等同于 I('param.id')I('name'); // 等同于 I('param.name')

path类型变量可以用于获取URL参数(必须是PATHINFO模式参数有效,无论是GET还是POST方式都有效),例如: 当前访问URL地址是 http://serverName/index.php/New/2013/06/01

echo I('path.1'); // 输出2013echo I('path.2'); // 输出06echo I('path.3'); // 输出01

data类型变量可以用于获取不支持的变量类型的读取,例如:

I('data.file1','','',$_FILES);

变量过滤 
如果你没有在调用I函数的时候指定过滤方法的话,系统会采用默认的过滤机制(由DEFAULT_FILTER配置),事实上,该参数的默认设置是:

// 系统默认的变量过滤机制'DEFAULT_FILTER' => 'htmlspecialchars'

也就说,I方法的所有获取变量如果没有设置过滤方法的话都会进行htmlspecialchars过滤,那么:

// 等同于 htmlspecialchars($_GET['name'])I('get.name');

同样,该参数也可以设置支持多个过滤,例如:

'DEFAULT_FILTER' => 'strip_tags,htmlspecialchars'

设置后,我们在使用:

// 等同于 htmlspecialchars(strip_tags($_GET['name']))I('get.name');

如果我们在使用I方法的时候 指定了过滤方法,那么就会忽略DEFAULT_FILTER的设置,例如:

// 等同于 strip_tags($_GET['name'])echo I('get.name','','strip_tags');

I方法的第三个参数如果传入函数名,则表示调用该函数对变量进行过滤并返回(在变量是数组的情况下自动使用array_map进行过滤处理),否则会调用PHP内置的filter_var方法进行过滤处理,例如:

I('post.email','',FILTER_VALIDATE_EMAIL);

表示 会对$_POST[‘email’] 进行 格式验证,如果不符合要求的话,返回空字符串。 (关于更多的验证格式,可以参考 官方手册的filter_var用法。) 或者可以用下面的字符标识方式:

I('post.email','','email');

可以支持的过滤名称必须是filter_list方法中的有效值(不同的服务器环境可能有所不同),可能支持的包括:

intbooleanfloatvalidate_regexpvalidate_urlvalidate_emailvalidate_ipstringstrippedencodedspecial_charsunsafe_rawemailurlnumber_intnumber_floatmagic_quotescallback

还可以支持进行正则匹配过滤,例如:

// 采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变量过滤I('get.name','','/^[A-Za-z]+$/');I('get.id',0,'/^/d+$/');

如果正则匹配不通过的话,则返回默认值。 
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不希望进行任何过滤,即使DEFAULT_FILTER已经有所设置,可以使用:

// 下面两种方式都不采用任何过滤方法I('get.name','','');I('get.id','',false);

一旦过滤参数设置为空字符串或者false,即表示不再进行任何的过滤。 
最新版本的I函数支持对变量使用修饰符功能,可以更方便的通过类型过滤变量。

I('变量类型.变量名/修饰符')
I('get.id/d'); // 强制变量转换为整型I('post.name/s'); // 强制转换变量为字符串类型I('post.ids/a'); // 强制变量转换为数组类型

可以使用的修饰符包括:

修饰符作用
s强制转换为字符串类型
d强制转换为整型类型
b强制转换为布尔类型
a强制转换为数组类型
f强制转换为浮点类型

S方法

读取数据缓存,而且是要设置 DATA_CACHE_TYPE 配置

在ThinkPHP中进行缓存操作,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直接操作缓存类,因为系统内置对缓存操作进行了封装,直接采用S方法即可,例如:

  1. // 缓存初始化
  2. S(array('type'=>'xcache','expire'=>60));

缓存初始化可以支持的参数根据不同的缓存方式有所区别,常用的参数是:

参数描述
expire缓存有效期(时间为秒)
prefix缓存标识前缀
type缓存类型

系统目前已经支持的缓存类型包括:Apachenote、Apc、Db、Eaccelerator、File、Memcache、Redis、Shmop、Sqlite、Wincache和Xcache

如果S方法不传入type参数初始化的话,则读取配置文件中设置的DATA_CACHE_TYPE参数值作为默认类型。同样的道理,prefix参数如果没有传入会读取配置文件的DATA_CACHE_PREFIX参数值,expire参数没有传入则读取DATA_CACHE_TIME配置值作为默认。

有些缓存方式会有一些自身特殊的参数,例如Memcache缓存,还需要配置其他的参数:

  1. S(array(
  2. 'type'=>'memcache',
  3. 'host'=>'192.168.1.10',
  4. 'port'=>'11211',
  5. 'prefix'=>'think',
  6. 'expire'=>60)
  7. );

对于全局的缓存方式,一般我们建议添加prefix(缓存前缀)参数用以区分不同的应用,以免混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angsky/p/7728019.html

# P2839 [国家集训队] middle ## 题目描述 一个长度为 $n$ 的序列 $a$,设其排过序之后为 $b$,其中位数定义为 $b_{n/2}$,其中 $a,b$ 从 $0$ 开始标号,除法下取整。 给你一个长度为 $n$ 的序列 $s$。 回答 $Q$ 个这样的询问:$s$ 的左端点在 $[a,b]$ 之间,右端点在 $[c,d]$ 之间的子区间中,最大的中位数。 其中 $a<b<c<d$。 位置也从 $0$ 开始标号。 我会使用一些方式强制你在线。 ## 输入格式 第一行序列长度 $n$。 接下来 $n$ 行按顺序给出 $a$ 中的数。 接下来一行 $Q$。 然后 $Q$ 行每行 $a,b,c,d$,我们令上个询问的答案是 $x$(如果这是第一个询问则 $x=0$)。 令数组 $q=\{(a+x)\bmod n,(b+x)\bmod n,(c+x)\bmod n,(d+x)\bmod n\}$。 将 $q$ 从小到大排序之后,令真正的要询问的 $a=q_0$,$b=q_1$,$c=q_2$,$d=q_3$。 输入保证满足条件。 ## 输出格式 $Q$ 行依次给出询问的答案。 ## 输入输出样例 #1 ### 输入 #1 ``` 5 170337785 271451044 22430280 969056313 206452321 3 3 1 0 2 2 3 1 4 3 1 4 0 ``` ### 输出 #1 ``` 271451044 271451044 969056313 ``` ## 说明/提示 对于 $5\%$ 的数据,$n,Q \leq 100$; 对于另 $25\%$ 的数据,$n \leq 2000$; 对于 $100\%$ 的数据,$1\leq n \leq 20000$,$1\leq Q \leq 25000$,$1\leq a_i\leq 10 ^ 9$。 #include<bits/stdc++.h> #define int long long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 int a[20005]; int b[20005]; int sl; vector<int> pos[20005]; int cnt; int rt[20005]; struct TREE { int l,r; int sum;//区间和 int lml,rml;//最大前缀和,最大后缀和 bool el,er; //el = 0 : 左子树未创建 无专属节点(共享其他版本的节点) //el = 1 : 左子树已创建 有专属节点 }tr[20005*40]; void pushup(int x) { tr[x].sum=tr[tr[x].l].sum+tr[tr[x].r].sum; tr[x].lml=max(tr[tr[x].l].lml,tr[tr[x].l].sum+tr[tr[x].r].lml); tr[x].rml=max(tr[tr[x].r].rml,tr[tr[x].r].sum+tr[tr[x].l].rml); } int build(int i,int l,int r) { i=++cnt; if(l==r) { tr[i].sum=tr[i].lml=tr[i].rml=1; //初始线段树对应最小中位数候选值(mid = num[1]), //此时所有元素都 ≥ mid,因此每个位置都是 1。 return i; } tr[i].el=tr[i].er=1; int mid=(l+r)/2; tr[i].l=build(tr[i].l,l,mid); tr[i].r=build(tr[i].r,mid+1,r); pushup(i); return i; } int update(int x,int y,int l,int r,int ps,int val,bool f) { //单点修改 //f:是否需要新建节点 //x:当前新版本的节点索引(需修改的节点) //y:旧版本的对应节点索引(数据来源) if(f==0) x=++cnt; if(l==r) { tr[x].lml=tr[x].rml=tr[x].sum=val; return x; } int mid=(l+r)/2; if(ps<=mid) { if(tr[x].er==0) tr[x].r=tr[y].r; if(tr[x].el==0){ tr[x].el=1; tr[x].l=update(tr[x].l,tr[y].l,l,mid,ps,val,0); } else tr[x].l=update(tr[x].l,tr[y].l,l,mid,ps,val,1); } else{ if(tr[x].el==0) tr[x].l=tr[y].l; if(tr[x].er==0){ tr[x].er=1; tr[x].r=update(tr[x].r,tr[y].r,mid+1,r,ps,val,0); } else tr[x].r=update(tr[x].r,tr[y].r,mid+1,r,ps,val,1); } pushup(x); return x; } int query_sum(int i,int l,int r,int qry_l,int qry_r){//区间和 if(l>=qry_l&&r<=qry_r) return tr[i].sum; int ans=0,mid=(l+r)/2; if(mid>=qry_l) ans+=query_sum(tr[i].l,l,mid,qry_l,qry_r); if(mid<qry_r) ans+=query_sum(tr[i].r,mid+1,r,qry_l,qry_r); return ans; } TREE query_lml(int i,int l,int r,int qry_l,int qry_r){//在区间 [qry_l, qry_r] 内部,从 qry_l 开始计算的最大前缀和 if(l>=qry_l&&r<=qry_r) return tr[i]; int mid=(l+r)/2; if(qry_l<=mid&&qry_r>mid){//qry_r>r 不能等,保证右子树不为空 TREE ls,rs; ls=query_lml(tr[i].l,l,mid,qry_l,qry_r); rs=query_lml(tr[i].r,mid+1,r,qry_l,qry_r); TREE ans; ans.sum=ls.sum+rs.sum; ans.lml=max(ls.sum+rs.lml,ls.lml); return ans; } if(qry_l<mid) return query_lml(tr[i].l,l,mid,qry_l,qry_r); else return query_lml(tr[i].r,mid+1,r,qry_l,qry_r); } TREE query_rml(int i,int l,int r,int qry_l,int qry_r){//在区间 [qry_l, qry_r] 内部,从 qry_l 开始计算的最大前缀和 if(l>=qry_l&&r<=qry_r) return tr[i]; int mid=(l+r)/2; if(qry_l<=mid&&qry_r>mid){//qry_r>r 不能等,保证右子树不为空 TREE ls,rs; ls=query_lml(tr[i].l,l,mid,qry_l,qry_r); rs=query_lml(tr[i].r,mid+1,r,qry_l,qry_r); TREE ans; ans.sum=ls.sum+rs.sum; ans.lml=max(rs.sum+ls.rml,rs.rml); return ans; } if(qry_l<mid) return query_lml(tr[i].l,l,mid,qry_l,qry_r); else return query_lml(tr[i].r,mid+1,r,qry_l,qry_r); } int q1,q2,q3,q4; bool ck(int x){ int ans=0; if(q2+1<=q3-1) ans+=query_sum(rt[x],1,n,q2+1,q3-1); ans+=query_rml(rt[x],1,n,q1,q2).rml; ans+=query_lml(rt[x],1,n,q3,q4).lml; return ans>=0; } main() { ios::sync_with_stdio(0); cin.tie(0); cout.tie(0); cin>>n; for(int i=1; i<=n; i++) cin>>a[i],b[++sl]=a[i]; sort(b+1,b+1+sl); sl=unique(b+1,b+sl+1)-b-1; for(int i=1; i<=n; i++) pos[lower_bound(b+1,b+1+sl,a[i])-b].push_back(i); rt[1]=build(rt[1],1,n); for(int i=2;i<=sl;i++) for(int j=0;j<pos[i-1].size();j++) rt[i]=update(rt[i],rt[i-1],1,n,pos[i-1][j],-1,(j==0?0:1)); int q; cin>>q; int lst=0; while(q--){ int tp[4]; cin>>tp[1]>>tp[2]>>tp[3]>>tp[4]; for(int i=0;i<=3;i++) tp[i]+=lst,tp[i]%=n; sort(tp,tp+4); q1=tp[0]; q2=tp[1]; q3=tp[2]; q4=tp[3]; int l=1,r=sl; int ans=0; while(l<=r){ int mid=(l+r)/2; if(ck(mid)) ans=mid,l=mid+1; else r=mid-1; } lst=b[ans]; cout<<lst<<'\n'; } } 代码问题
最新发布
08-26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