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季学期第三周作业

本文探讨了如何寻找整数数组中具有最大和的子数组,通过实例解释了穷举法的实现,并反思了算法效率,同时分享了上三角矩阵判断的代码与思考过程。

本周作业

本周请大家完成上周挑战作业的第一部分:给定一个整数数组(包含正负数),找到一个具有最大和的子数组,返回其最大的子数组的和。
例如:[1, -2, 3, 10, -4, 7, 2, -5]的最大子数组为[3, 10, -4, 7, 2]

1).实验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void)
{
    FILE*fp;
    int n, i, num, s, x,sum=0,z,big,zhu, jishuqi=0;
    if((fp=fopen("E:\\lidaichuan\\ldx.txt","a+"))==NULL){
        printf("File open error!\n");
        exit(0); 
    }
    fscanf(fp,"%d", &n); 
    int a[n];
    for(i=0; i<n; i++){
        fscanf(fp,"%d,", &a[i]);
    }
    big=a[0];
    s=n;
    for(i=0; i<n; i++){
        num=i+1; 
        for(z=0; z<s; z++){
            for(x=z; x<num; x++){
                sum=sum+a[x];
                big=(big>sum)?big:sum;
            }
            sum=0;
            ++num;
        }
        s--;
    }
    fseek(fp, 0L, 1);
    fprintf(fp, "\n%d\n", big);
    s=n;
    sum=0;
    for(i=0; i<n; i++){
        num=i+1; 
        for(z=0; z<s; z++){
            for(x=z; x<num; x++){
                sum=sum+a[x];
                if(big==sum){
                    for(zhu=z; zhu<num; zhu++){
                        fprintf(fp, "%d,", a[zhu]);
                    }
                    jishuqi=10;
                }
                if(jishuqi==10){
                    break;
                }
            }
            sum=0;
            ++num;
            if(jishuqi==10){
                break;
            }
        }
        s--;
        if(jishuqi==10){
            break;
        }
    }
    if(fclose(fp)){
        printf("Can not close the file!\n");
        exit(0);
    }
    
    return 0;
 } 

2)设计思路

1581854-20190314133651918-1379214821.png

1581854-20190314133658200-844967851.png

3)本题做对过程碰到问题及解决办法

1581854-20190314133816121-1891998839.png

发现是,s=n;放到了第一个for循环中,这导致每一次for循环,就会使s被重新赋值。导致后面控制子数集循环时每一次都会循环n次
1581854-20190314134309550-327058984.png

这次是写入的时候,控制输出数据的起使量赋值错误,不该是zhu=x,应该为zhu=z。

正确截图

1581854-20190314134636251-940891121.png

1581854-20190314134704551-1423186199.png

对自己作业评价

做了大概三个小时吧,感觉很好,但是穷举法运算量会不会太大?还有待改进。

学习感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次的起点思路还是问了室友何磊才得到的。自己当时还搞错了子数集的定义,自己还是太差了,得继续努力虚心学习。

7-1 判断上三角矩阵 (15 分)
上三角矩阵指主对角线以下的元素都为0的矩阵;主对角线为从矩阵的左上角至右下角的连线。
本题要求编写程序,判断一个给定的方阵是否上三角矩阵。
输入格式:
输入第一行给出一个正整数T,为待测矩阵的个数。接下来给出T个矩阵的信息:每个矩阵信息的第一行给出一个不超过10的正整数n。随后n行,每行给出n个整数,其间以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每个矩阵的判断结果占一行。如果输入的矩阵是上三角矩阵,输出“YES”,否则输出“NO”。
输入样例:
2
3
1 2 3
0 4 5
0 0 6
2
1 0
-8 2
输出样例:
YES
NO

实验代码

#include<stdio.h>
int main(void)
{
    int T,i,line,column,n,x=0;
    scanf("%d", &T);
    int b[T];
    for(i=0; i<T; i++){
        scanf("%d", &n);
        int a[n][n];
        for(line=0; line<n; line++){
            for(column=0; column<n; column++){
                scanf("%d", &a[line][column]);
            }
        }
        for(line=0; line<n; line++){
            for(column=0; column<n; column++){
                if((line>column)&&(a[line][column]!=0)){
                    b[i]=1;
                    break;
                }
            }
        }
        if(b[i]!=1){
            b[i]=0;
        }
    }
    while(x<T){
        if(b[x]==0){
            printf("YES\n");
        }
        else{
            printf("NO\n");
        }
        x++;
    }
 } 

设计思路

1581854-20190314143044426-1637651093.png

3)本题做对过程碰到问题及解决办法

1581854-20190314143309409-1032933765.png
1581854-20190314143336319-267711516.png

本来是一次对的,但是很让人烦恼的是:在PTA上总是不对。后来,还是李钰祺帮我改好了,能在PTA上正确了。
就改了一和零的位置,原来是矩阵的话就在b[T]里存入零,现在变成了存入一。后面的零和一的位置也置换了。
但是现在还是不明白为什么PTA会判我错,明明原来的更好呀。

正确截图

1581854-20190314144302747-1790672735.png

对自己作业的评价

这次作业做的应该算又快又好吧,虽然PTA上没有正确,但还可以做的更好的,加油!

学习进度条

这周所花的时间代码行学到的知识点简介目前比较迷惑的问题
第三周八小时106二维数组的基本知识PTA的测试点是啥,第一个题除了穷举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针在文件中的写入位置在哪?怎么来确定的?

学习感悟

哎呀,又过了一个星期了,自我感觉知识提高不大。还是要自己多看书,多操作。把老师没交的自己自学学好。加油!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xqldc/p/10529843.html

在车辆工程中,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悬架不仅关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还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为了深入理解悬架的动态行为,研究人员经常使用“二自由度悬架模型”来简化分析,并运用“传递函数”这一数学工具来描述悬架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自由度悬架模型将复杂的车辆系统简化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车轮和车身。这种简化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车辆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行为,同时忽略了侧向和纵向的动态影响,这使得工程师能够更加专注于分析与优化与垂直动态相关的性能指标。 传递函数作为控制系统理论中的一种工具,能够描述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在悬架系统中,传递函数特别重要,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路面不平度如何被悬架系统转化为车内乘员感受到的振动。通过传递函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频率域上的表达式,从中分析出悬架系统的关键动态特性,如系统的振幅衰减特性和共振频率等。 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通过使用MATLAB这类数学软件,建立双质量悬架的数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包括车轮质量、车身质量、弹簧刚度以及阻尼系数等。通过编程求解,工程师可以得到悬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据此绘制出传递函数曲线。这为评估悬架性能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工具,使工程师能够了解悬架在不同频率激励下的响应情况。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