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单反

本文分享了作者使用Nikon D60进行摄影的经验与感悟,强调摄影的本质在于时刻的把握和技术的运用,而非盲目追求器材升级。
   玩D60快一年时间了,快门次数接近两万。从上学开始喜欢拍照,到现在也十年多了,相机买了若干,去年终于咬牙买了Nikon D60。对于“摄影这个艺术”经常想一下,拜读了很多的文章,自己也想总结一下。

    首先说说相机,很多器材派和头脑派的文章,有很多文章署名叫做“摄影理论家”某某某,有点意思。我一开始就是喜欢拍照,记录生活琐事,经历见闻。后来喜欢构图,把要拍的放在照片的什么位置,再后来开始考虑效果。在手中的家伙实在没法满足需要时买了单反,再原来的狗头不能满足需要时买了A16。现在的感觉,我能看到我想看到的了,但是拍到的离我想拍到的还有一段距离。曾有机会摸到过D90,还有次和同学出游,体验了一天D300,感觉总结,这些升级的产品就是个头大了,复杂了,原来的菜单动作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个相应的按钮,这样操作起来快了。增加了参数显示屏,实际D60按下一个按钮可以看到相同的内容并且包含更丰富。由“五面镜”升级成了“五棱镜”,从一个空壳换成一块精密的玻璃,确实需要涨不少钱的。机身结实了,还能换成铝镁合金,当然不是白换的。至于连拍三张还是五张,我不知道谁会在拍照中去体会出来。当然,使用这样相机的人不会去进入场地拍刘翔吧。

相机,我的感觉,能满足需要就行,不需要无畏地升级。

    关于照片,我的感觉,经典的照片在于时刻的把握,再加上拍照技术的使用。两者结合出现了经典。没有发烧的资本,所以也不会去体会拍细菌的细胞或者蚊子的免冠照片这样的专题。从“秋月”到“地震中的狗”这样的经典,都是那个时刻难遇,而作者的技术又高超,眼光独到。还会有人想他们用的什么相机,光圈快门的组合?

   多拍,使技术熟练,多品味,锻炼自己的眼光,然后就是去发现了。看了有篇“我的中国元素”的评论,据说这个影赛照片海多,“中国元素”的收集海量,就是很难发现“我的”。我好像从思想上达到那个要求了,去发现我的。

   昨天看了Windows桌面的摄影师,是一位美国华裔。记者采访和摄者的答复都很有意思,感觉作者很“我的”所以非常成功。他并不是为了“宣传中国”才拍摄中国,因为这个课题太大了承担不起;他拍摄并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的什么风格才拍摄,而仅仅是“想拍”所以拍。其实现在很多成功都是“实现自己”。从摄影上也不例外。

   联想到我现在的研究,现在手机地图很多了,比信息丰富,我想没有人能比的过谷歌,比导航我想灵图、凯立德不是短期内超过的。山寨可以做的既便宜又专业,这是有很多不能公开提及的因素的。所以“远图”我想还是做“定位”比较可行,做成一种服务。或者,发现位置相关的其它应用,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去融汇“手机地图”和“导航”这样成熟的技术,那样,又没有“自我”了。想相机,还是离不开我的专题。

  呵呵入迷了,继续在手机和相机中发现“我的”吧。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xufun/archive/2009/10/31/1593599.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