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配置文件路径可以通过info命令找到
Redis配置参数如下
daemonize no 默认情况下,redis不是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一般生产环境,把该项的值更改为 yes
requirepass 密码 下图是我本机的配置
修改后保存文件,然后重启Redis服务。
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redis.conf
pidfile "/var/run/redis.pid" 当Redis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时,PID文件存放位置
port 6379 端口号 没啥好说的
tcp-backlog 511 TCP listen() backlog 查了下资料是跟tcp/ip协议有关
可以看看http://www.cnxct.com/something-about-phpfpm-s-backlog/
或者https://www.cnblogs.com/Orgliny/p/5780796.html
timeout 当客户端闲置多长时间后关闭连接,如果指定为0,表示关闭该功能
tcp-keepalive 注意和http keepalive的区别 该选项合理的值是60秒
loglevel verbose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Redis总共支持四个级别: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认为verbose
databases 数据库 默认数据库是DB 0
save 指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将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可以多个条件配合
Redis默认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个条件: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分别表示900秒(15分钟)内有1个更改,300秒(5分钟)内有10个更改以及60秒内有10000个更改
rdbcompression 指定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是否压缩数据,默认设定的'是',采用LZF算法实现,可以减小空间
dbfilename 存储数据库的文件名 默认是dump.rdb
dir 数据存放路径 "/usr/local/redis"
appendfilename 指定更新日志文件名,默认为appendonly.aof
appendfsync 指定更新日志条件,共有3个可选值:
no:表示等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缓存同步到磁盘(快)
always:表示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动调用fsync()将数据写到磁盘(慢,安全)
everysec: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衷,默认值) 不确定的时候用这个
具体可以查看该链接: http://oldblog.antirez.com/post/redis-persistence-demystifi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