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乐郡——回乐县(城市记忆7)

文章讲述了普乐郡和回乐县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普乐郡创建于北魏时期,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回乐县设置稍晚,与普乐郡一同见证了古代吴忠地区的繁荣。
 

普乐郡—回乐县

杨森翔

  吴忠大地上出现的历史地名,除了新秦中、北地郡、富平、灵武、灵州外,著名的还有:普乐郡、回乐县。

  一般史籍认为,普乐郡始建于北周。如《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就说“后周又置普乐郡”。其实,在北魏,就已有了“普乐”的称谓了。只是由于战火洗劫,北魏时期的“官司文簿,散弃者多,往时编户,全无追访”,对当时的建置情况未能记录。魏收着《魏书.地理志》,只是收录了东魏年间的建置情况。至于此前的“州郡创改”,则“随而注之,不知则阙”。对“沦陷诸州户”,仅“据永熙综籍,无者不录”。北魏武定年间(543--549年),今吴忠地区已陷西魏,正属“沦陷诸州”,所以,《地形志》中的灵州(今吴忠)既无沿革,又缺郡县。而此后的《周书》又无《地理志》,所以才造成一些残缺和误会。

实际上,普乐郡在北魏就已存在了。《北齐书.刘丰传》卷二十七记载:北魏末期,有个叫破六韩拔陵(有的史书译为“破落汗拔陵”)的,在沃野镇(今内蒙乌拉特旗南)发动起义,波及到灵州。当时,普乐人刘丰因为守城有功,被升为普乐郡太守。这就是明证。

普乐郡始建于北魏,郡治在回乐县(今吴忠),领回乐、鸣沙(今中宁县鸣沙镇)两县。是那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与象征。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200余年的军阀混战和社会大动乱,人民饱尝了战争的深重苦难和痛苦,迫切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吴忠人民亦然。北魏在取得了中原政权以后,顺应民意,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发展生产的措施。在吴忠地区,也兴修水利、移民屯垦、安置少数民族、惩治恶吏、发展交通等。比如刁雍在薄骨律镇(今吴忠),修建新渠,将艾山(今牛首山)废渠疏浚一通,与新渠相连,同时在河中适当地段修建迎水坝,既省人力、物力,又提高了灌溉效益;刁雍又打造船只300艘,发展水上运输,将60万斛粮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全部运往沃野;同时还修建粮仓,储粮屯垦,魏太武帝将其命名为“刁公城”以示嘉奖;薄骨律镇副将封津是个贪官,大肆贪污受贿,压榨百姓,声名狼藉,百姓极为憎恶,太武帝得奏后予以严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又施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很得人心。如:太武帝始光七年(430年),将降附的敕勒族3万余户安置到吴忠一带;到魏献文帝时,又将降附的柔然族万余家安置到薄骨律镇(吴忠)和高平(固原);公元495年左右,高车(敕勒别称)一部又投归北魏,被安置在高平镇。这样,中原地带出现了“五胡内迁”,边鄙地区也出现了各民族杂居,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和统一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时期大大前进了一步。以安置少数民族出名的“普乐郡”、“安乐川”、“达乐山”、“乐山”等地名在这一个时期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正反映了人民企盼安定乐业的愿望和当时已经发生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现实。普乐郡的建置,一直延续到隋开皇三年(583年)始废。 

回乐县的设置比普乐郡稍晚。《隋书.地理志》说:“回乐,后周置,带普乐郡”。《太平寰宇记》说:“回乐县,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后周置,枕黄河。”(一说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置。)须提请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后周”,不是“五代”时的后周,而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我们知道,“五代”是唐代以后的一个历史时段,而“普乐郡”在隋开皇三年(583年)就已废弃了,做为普乐郡治的回乐县,怎么可能到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才始设置呢?何况,唐代,回乐还是灵州的州治呢!还须注意的是,回乐的“回”本来是“迴,是“曲折环绕”的意思。现在,因为汉字简化,迴、回通用,故写为回乐。

回乐的设置也与民族大融合有关。南北朝时的几个政权,实际上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在互相争权夺利中,虽然免不了互相残杀,但盼望安定还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统治者不会不知道这一点。而且,在实践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你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你的统治才能稳固。所以,以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为代表,这些已经入主中原或者准备入主中原的氏、羌、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主动采取民族融合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将居住地从边鄙迁入内地,实行民族杂居,鼓励各民族互相通婚。吴忠地区在设置回乐县之前,已有了普乐郡的设置,已经安置了不少的少数民族在此定居。到北周,“曲折环绕”,继续安置归附内迁的少数民族,“迴乐”县的设置就是见证。

迴乐”是吴忠地面上设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县。从北周始设到西夏废止,期间经历了500余年,一直处在宁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它先是普乐郡的郡治,后又是灵州的州治,继而又是灵武大都督府的府治,还是唐肃宗登基继皇帝位的地方。灵州诸县,以它为首;唐室中兴,从此发祥。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名冠一时,声震四方,成为诗人歌吟中一个响亮的音符。“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渍西来。昔时征战迴应乐,今日从军乐未迴”。(唐李益《暮过回乐烽》)“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是“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暮过回乐烽》写的就是唐代吴忠将士的戍边生活,表现的是他们高涨的爱国热情和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回文等修辞手法,对表现“曲折环绕”的“回乐”主题,起到了其它手法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在引文中有意恢复了“迴”字,目的是让读者更易体会“回环曲折”的个中意味。《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写戍边将士思乡情绪的。“回乐烽”就是回乐县的烽火台。也有的书将“烽”写作“峰”,成了“回乐峰”,就是牛首山 ;“受降城”就是回乐也即灵州。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十五日,到达灵武接受诸少数民族的归附,并兴奋地写下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的诗句,并勒石纪其盛。所以,灵州(回乐)又有受降城的别称。李益的这两首诗,在数以万计的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益也因此而诗名甚高。据说,唐宪宗因为仰慕他的诗名,特召他回京师为官。

说到吴忠古称回乐,虽然当政者不知道或是忘记了,但吴忠老一辈的老百姓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已故石作玺同志生前曾有个油印的调查材料,对此多有记述。他说:“据吴忠有人回忆的历史资料中称:清光绪十二年,平毁吴忠堡内原回乐县衙门。民国初,吴忠堡修建了‘回乐剧场’(现综合商店对门),大门上悬《古回乐》匾额。退休人员吴子英说,这三字是他写的。”原综合商店即今街心公园正门,它的对面即是回乐剧场,附近有鼓楼。据老年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们曾见过鼓搂上也有“古回乐”的刻字。--这些,都是吴忠市宝贵的“历史记忆”,蕴藏着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ysx4221/archive/2010/01/17/1650134.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