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建筑学-建筑美学:建筑美学百科

本文探讨了建筑美学这一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思克拉顿及其理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的10大法则,以及中国建筑美学的独特之处,强调了中国建筑美学与伦理价值、功能内容和环境意境的紧密联系。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ylbtech-科学-建筑学-建筑美学:建筑美学百科

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1.返回顶部
1、

创始人

英国美学家 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
 

10大法则

编辑
美国 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 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 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 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 建筑大师 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基本任务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 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 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 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 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 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 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 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 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 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 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我国美学特征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其中汉族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主流
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①建筑的 审美价值和它的伦事价值密切相关。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要求使人感官愉悦,更重要的是 恰当地表现形象本身所包涵的伦理的、政治的内容。例如 都城的构图表现出" 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的威仪; 宫殿表现" 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气派。从周秦以来,凡城市规制、宫殿、坛庙、陵墓、住宅、祠堂的体量、形式、色彩、用材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有时细微到彩画、雕刻的题材手法,门窗的格纹、瓦饰的式样。这类礼制法规又往往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感、节奏感以及不同类型建筑的性格和风格
②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和工程实践。中国建筑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 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即使是 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体量也都体现了 封建家族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不同等级人生活地位和待遇。如 北京紫禁城宫殿、天坛、十三陵、颐和园苏州园林、峨嵋山寺等,它们的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它们的功能内容。中国建筑经过长期实践,至少从 春秋战国开始,就注意在 保持结构牢固、施工迅速的前提下, 寻求各个结构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 进而使群体与单体结构与造型之间呈现出和谐与稳定《考工记》最先记述了一些比例法则,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2:3。到唐代,结构构件的比例关系更趋完整划一。 北宋崇宁二年(1103)由朝廷颁发的 《营造法式》对比例法则作了更细微的规定,要求确切使用 10:15"分"即2:3的基本度量单位设计建筑2:3不仅接近"黄金分割", 是公认的美的比例而且也是材料力学最佳的参数之一,因此称之为"材"
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中国传统建筑运用 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京的明清宫殿,在长达3.5公里的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楼阁,组成10多个不同气氛的空间通过节奏的变化,取得了 雄伟、震慑的浓重气氛天坛以苍翠的松柏林海为基调将洁白的圆丘和湛蓝的祈年殿衬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极为圣洁肃穆。为了深化环境意境,还很重视运用 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拟、匾联题字等, 激发人的联想,如天坛的 造型、色彩和布局以及许多与"天"(阳)有关的数字,突出地象征了古代人们对"天"的认识。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模拟国内著名风景名胜和蒙、藏地区著名寺院象征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建筑美学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但迄今为止的著作远远没有达到与实际存在的艺术现象、审美趣味相适应的程度,特别是关于审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更是非常薄弱。
 

宗白华

宗白华(1897~1986)是 中国建筑美学第一个拓荒者。从他1926年于东南大学执教时写的 《艺术学》算起,到1985年的 《谈技术美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建筑始终是他文艺美学中无法割舍的一环。遗憾的是,这位大师对建筑美学创造性的建树,并没有进入当代中国建筑家的视野。80年代开始的建筑美学研究,也没有接着宗白华讲。这或许是因学科间的隔膜, 或许因这位大师所持的“美学散步”式治学风格!:他无兴趣写大部头专著,当然没有留下一部建筑美学专著。 甚至除一篇未完稿《建筑美学札记》之外,其他著述都不是专论建筑美学但正是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在似乎不经意的“美学散步”中,已经为建筑美学建立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平台,其中包括的远见卓识,至今仍不失深刻意义
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选择了宗白华。 宗白华属于传统文化最后一批传承者和受惠者,同时,在其就读于德国人创办的青岛大学,以及其后留学的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在怀着“实在极尊崇西洋学术艺术”心情,他反省了中国文化。当“借外人的镜子照自己的面孔(中国文化)”后,竟意外省悟其价值。1920年,他在自德国寄回的《自德见寄书》中写到:“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决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 。他同时许愿:现在以“文化”(包括学术艺术伦理宗教)为研究的总对象。将来的结果,想做一个小小的“文化批评家”。果然,1925回国后,他便开始了文艺美学的探讨。
1925年起,宗白华受聘东南大学(1928年易名中央大学)。1926年,在《艺术学》和《艺术学(讲演稿)》中,他探讨了作为艺术门类的建筑。提出建筑艺术是生命之表现,初步建立了基于生命本体论的建筑美学框架。他敏锐地将空间作为建筑的首要品质。约1928~1930年,著《形上学》。这是宗白华早期一篇重要论文,从中西哲学路线之异点,中西法象之不同等方面,论述中西哲学思想的异同,兼对中西建筑美学思想作了比较。1932年发表《歌德之人生启示》。歌德对宗白华产生了持久广泛的影响,从人生的态度,到对建筑学的浓厚兴趣。"“拿叔本华的眼晴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是宗白华座佑铭。1933年宗白华发表《哲学与艺术》,尝试用生命美学解析古希腊艺术,提出“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的观点。次年,于《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中,进一步加以阐释,1934年撰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比较中西 造型艺术渊源与特质
解放后,宗白华先后于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执教。从约写于1960年的 《建筑美学札记》看,宗白华已有意撰文专论中国建筑美学。此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也可见出其对建筑美学浓厚兴趣和深层思考。如 《道家与古代时空意识》 (1959)、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1963)、 《中国美学思想专题研究笔记》(1963)等。
宗白华译作虽不多,但多属艰深难译的经典。译作也以造型艺术美学相关为多,有的干脆仅节译造型艺术美学部分。如康德 《判断力批判》中《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温克尔曼美学论文选译》、歌德的 《单纯的自然描摹·式样·风格》、莱辛的《拉奥孔》(节译)以及赫斯的《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  。
2、
2.返回顶部
 
3.返回顶部
 
4.返回顶部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warn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0517587.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